首页 > 历史 > 柏拉图和孔子都设计了无比完美的政治制度,为何他们都不能成功?

柏拉图和孔子都设计了无比完美的政治制度,为何他们都不能成功?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周制,《论语·八佾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和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周制即封建制,周天子地位最高,他可以封邦建国,其次是国君、诸侯。周制与秦制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强调小共同体本位,主张“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了孝敬父亲,可以不服从国家,不为国家打仗。先秦儒家反对“大义灭亲”,而是提倡“亲亲”高于“尊尊”。这一思想与法家对立,也与后来两千多年的秦制迥然不同。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的是哲学家为城邦统治者,让城邦追求正义和智慧。在《理想国》第五卷中,苏格拉底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


柏拉图雕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比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早几十年出生,孔子和早期的柏拉图都主张德政,孔子的愿望在生前没有实现,而晚年的柏拉图却放弃德治(德政)而主张法治,因此撰写了《法律篇》。

孔子崇尚的周制,核心就是德政。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解释,德政即中国先秦以道德教化为施政准则的政治学说。孔子德政说含义广泛,包括1.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2.统治民众须宽猛相济。3.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4.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修己安百姓”。5.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此定义来看,孔子德政包含的1、4、5项,基本与柏拉图相同。

孔子和柏拉图都主张德治(德政),但两人都以失败告终。

德政很大程度上属于人治。孔子强调君主作为执政者的作用。《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孔子不同意把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绝对化,但他大致还是同意这种看法。


孔子像


《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指神明,大人指统治者,圣人指救世主。中国政治思想史家刘泽华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140页)中认为,孔子把人还给了社会,但圣人凌驾于社会和人之上,这种造圣以政治为最后归宿,而多半引向政治权威主义。

《理想国》显示,柏拉图也是不折不不扣的政治权威主义者。在他的理想国里,护卫者从小受到精英教育,培养保卫城邦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勇敢、爱智慧、爱学习等等。他们长大以后,还要经受各种考验,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人作为统治者——要么是哲学家,或者是爱好哲学的人(哲学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爱智慧”)。如果按照柏拉图的设想,统治者或哲人王不仅在智慧和知识层面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层面也堪称民众楷模。因为在柏拉图的设想中,护卫者没有任何私有财产,他们享受城邦民众的供养,对妇女儿童实行公有化以消除护卫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纷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列举了几种政治制度。其中最好的是王政或贵族政治(即哲人王统治)。如果是由统治者中的一个卓越的个人掌权便叫做王政,如果是由两个以上的统治者掌权便叫做贵族政治。其余的四种政制制度是: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荣誉统治或荣誉政治);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民主政制,是接着寡头政制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僭主政制,是城邦最后的祸害。


柏拉图后来放弃了德政


孔子和柏拉图主张的德政,在他们以后的人类社会中都没有出现,而他列举的其他四种政制却经常出现。在我看来,两位东西方哲人均陈义过高:首先是对统治者的要求过于苛刻。德政要求统治者在掌握巨大权力且缺乏足够制约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公正廉洁,道德高尚,毫不利己且全身心为民众服务,这实际上很难做到。反倒是阿克顿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更为准确。其次,德政注重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这意味着即便底层民众生活贫苦,也要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而这一点,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更常见的现象是“饥寒起盗心”。因此,孔子崇尚的周制后来两千多年从未出现,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同样如此。

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的人性预设都过于乐观——尽管两人都清晰地知道这一点。《论语.子罕》里有一句话——“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理想国》第九卷中,格劳孔说: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苏格拉底说: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

明知道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不能出现,孔子和柏拉图为何如此设想?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五卷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画家画了一个理想的美男子,但是不能证实这个美男子实际存在,那么这个画家会因此成为最糟糕的吗?不能。因此,乌托邦尽管只是彼岸风景而并非此岸现实,但仍然有其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06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