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近年来,脑卒中对国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再发率逐年增高,其与心脏病及恶性肿瘤构成了三大死因。
那么怎样预防脑卒中呢?
概括说,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等,是脑卒中预防的主要目标。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脑卒中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尚未发病时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筛查各种危险因素,主动控制可干预性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针对脑卒中患者,寻找发病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目的。
一、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1、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高。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关键。高血压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限制食盐摄入,戒烟限酒,减肥,适当运动,心理平衡,二是坚持服用有效的降压药物,定期检测血压,血压应该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戒烟限酒
研究显示,吸烟及被动吸烟是脑卒中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硬化及血压升高。为了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吸烟者应坚决戒烟。饮酒量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饮酒量越大风险越高。
3、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心脑血管病风险逐渐增加。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也显著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肥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建议:高危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采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0%以下。
4、防治心脏病
心房颤动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健康人高4-5倍。心脏内的附壁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即心源性脑栓塞。预防措施主要是应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为华法林。也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5、防治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发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治血脂异常,主要是控制高脂饮食,加强运动,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
6、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及颈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存在不稳定斑块或无症状动脉狭窄患者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发生。对于狭窄程度大于70%的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7、合理膳食
高钠、高脂饮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建议膳食种类多样化,低盐低脂饮食。推荐食盐摄入量每日小于6克。
8、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建议老年人、脑卒中高危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运动,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跳舞、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
9、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2-3倍。对于此类患者,可服用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联合治疗,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 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对于大多数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建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手术和介入治疗
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50%-90%)的患者,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