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软硬兼施也比不上天时地利人和——浅议李氏朝鲜王朝推行货币流通

软硬兼施也比不上天时地利人和——浅议李氏朝鲜王朝推行货币流通

朝鲜半岛古代在王氏高丽初期以前没有铸币,民间使用米豆、布木来通货贸易。货币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10世纪末,高丽成宗十五年(公元996)才开始仿照中国钱铸造乾元背东国、东国重(通)宝、海东重(通)宝、三韩重(通)宝等高丽古钱,但是并没有在民间流行推广开。

一方面原因是朝鲜古代缺少铜源,另一方面,在老百姓的固有观念里,还是米、布等实物有实用价值。

朝鲜王朝初期仿照大明宝钞发行楮货(纸币)

太宗李芳远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继得王位。太宗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为了控制作为经济命脉的货币体系,在继位当年就设置了司赡署,推行钞法。

我国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朝鲜亦使用此法,故称纸币为“楮货”。

太宗实录卷3,太宗2年1月6日【己丑/司贍署進新造楮貨二千張。】

太宗实录卷3,太宗2年1月7日 【命頒祿, 幷用楮貨。】

太宗实录卷3,太宗2年1月9日【命民庶以楮貨, 貿易國庫米。從議政府之請也。楮貨一張, 準常五升布一匹者, 直米二斗。】

可能是因为太宗去过中国,正值洪武年间,看到大明宝钞的盛行对明朝经济的稳定作用,太宗推行楮货的意志十分坚决。

从上面摘录的《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条目可见,在造好楮货的第二天就用于朝廷开饷,第四天命令老百姓用楮货贸国库米。而且在半年内五次拿出国库的米、豆、鱼肉,让百姓用楮货购买,以促进楮货的流行。

但是,即便是大明宝钞,到了明正德年间也通行不了而废止了。

大明宝钞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大概由于纸币难以保存,或者后期集中销毁,至今并未发现任何朝鲜楮货的实物。

世宗大王严法铸行朝鲜通宝

世宗时期,纸币楮货贬值严重,世宗(是的,就是那位创造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世宗大王)便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于5年9月(1423年明永乐21年)议铸铜钱。

世宗实录21卷,世宗5年9月16日

【 戶曹啓: "銅錢乃中國歷代所用, 請以唐開元錢爲準, 積十錢重一兩, 文曰朝鮮通寶。民納銅一斤者, 例給錢一百六十文, 令司贍署掌之, 私鑄者依律科罪。" 從之。】

当朝倒是雷厉风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纳铜铸钱:

1.向老百姓兑换;

2.收缴废弃寺庙的铜器皿和散落民间的历代铜钱;

3.以铜纳税,按官品纳铜;

4.从日本大量贸铜。

同时,规定严法来推行钱币流通:

○戶曹啓: "銅錢依已曾受敎, 與楮貨兼用, 其不用銅錢者, 糾察條件, 具錄如左。 一, 富商、大賈、諸色工匠, 輕慢國法, 米豆布貨, 互相貿易, 不用銅錢者, 以所犯輕重, 重者典刑廣示, 輕者杖一百, 身充水軍, 家産沒官。 有能告捕者, 將犯人家産, 一半充賞……

○戶曹據京市署呈啓: "市裏人若不用錢文, 以米布雜物交相貿易者, 請依壬寅年例, 提調坐本署, 直行囚禁, 廣示警衆。" 從之。

○戶曹啓: "新鑄錢文, 頒布未廣, ……餘價未滿十貫, 則竝用錢文, 違者依律論罪。" 從之。

○戶曹啓: "去乙巳年受敎: ‘不用銅錢者, 分其所犯輕重, 重者典刑, 輕者杖一百, 身充水軍, 沒其家産。’ 錢貨之用, 本以利民, 而論罪之令過重, 以至傷生破産。 請自今斗升以下米穀外, 不用銅錢, 全用米布者, 令京市署禁之, 犯者, 違律論罪。" 從之。

初期也许普通小民畏惧法律,能短暂施行一段时日,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铸行铜钱既费力又不讨好,推行20年后,面值持续贬值,从“木緜一匹直銅錢二百餘文, 今木綿一匹三百文或四百文”,“米一升直钱三文”到“升米至七八钱”再到“米一升直钱十二三文”。

以至于到了世宗27年(1445)重新启用了楮货。

宽仁的仁祖时代

过了将近二百年,仁祖11年(1633),再议铸钱,为了与世宗朝旧钱区别,决定此时铸造八分书体朝鲜通宝。

八分书体朝鲜通宝

愚下之民, 不知錢之爲何物, 用之爲如何, 必以爲不衣不食之物, 而無親愛之心。 且用之伊始, 所藏無幾, 未足爲家舍、田民、牛馬買得之資。 必須先設酒食換貿之法, 使飢渴者, 持一錢入市, 遽得醉飽之利然後, 人皆樂趨, 始知用錢之妙矣。…… 臣等欲於景福宮前路左右行廊前, 募人設店, 官給酒食之需, 使之排辦, 以待飢渴之人……

鉴于世宗时期户曹常常上疏以严法推行钱币,效果并不理想,仁祖时代在讨论推行钱币时,在考量经济流通,劳力,设立铸钱所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甚至在景福宫门口设酒肆(小吃一条街的即视感),让路过行人用铜钱消费,让老百姓得益于铜钱的好处。

只可惜“錢貨不得流行, 雖有用錢之名, 而無用錢之實。

天时地利的英祖时代

这个时期,汉城有一些例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庆祝类的大事时,会设立一些临时商店来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临时搭起棚屋里经营的,等特殊场合过后,也仍然会继续使用。(感觉回到了仁祖时代官方特意设置的酒肆小吃街)

同时朝鲜和中国、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曾随同朝鲜使节团去过中国的人亲眼见到中国商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情形。他们回到朝鲜后,建议采取积极政策来发展商业、冶金业、渔业、畜牧业、园艺和采矿业。

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

由此可见朝鲜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

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在17世纪,铜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18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清朝要求大量供应铜,朝鲜铜矿也发展起来了。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长足发展,刺激了货币的大量需求。

采矿业的发展解决了历朝铸钱一直以来缺铜的问题,为钱币原料提供了富足的来源。

英祖沿用了肃宗朝大力推行的常平通宝,使之成为朝鲜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数量及版别最多的货币品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65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