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到敦煌旅游的人,都要感谢那位北大毕业的25岁上海小姑娘

到敦煌旅游的人,都要感谢那位北大毕业的25岁上海小姑娘

【郡视新闻 郡一守】当我们打开数字敦煌的网站,在线全景欣赏30座经典洞窟时;当我们在宛如仙界的莫高窟内,陶醉于逐渐修复的壁画时;当我们纵览莫高窟全貌,震惊于防沙护窟的工程时,我们不得不要感谢一位25岁就来到这里奉献自己青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

1938年出生于北京的樊锦诗,成长于上海,1963年25岁的她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敦煌莫高窟工作。从小体弱多病的樊锦诗,在一年前的实习过程中因水土不服晕倒后被迫提前结束实习返回北京。在工作分配之前,因莫高窟专业人员紧缺,她被点名征调。克服家人与男友的阻力后,毅然决定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刚到敦煌时,莫高窟边上的一座破庙用芦苇搭铺好房顶后,就成了樊锦诗的住所。一天只吃两顿干馒头,喝着盐碱水,工作时为了减少去厕所攀上爬下的时间,尽里少喝水。洞窟里没有电,为了有亮光进行工作,同事们想出了用镜子反光再用白纸分化的方法,困难被一点点克服,最终临摹出了许多艺术精品。

因工作需要,也为了节省梳洗时间容易打理,樊锦诗特意剪了运动员发型。从那时起,再没留过长发。照片的记录与现在的采访,我们都能看到短发的她。年轻女孩对于长发的执著,犹如热恋中的恋人,总是让人念念不舍。细微处省时间,加上考古专业的特长,潜心观看、学习,几年后的樊锦诗已经成了莫高窟北朝、隋朝、唐朝等早期分期断代研究的专家,众多学术成果一直影响着石窟考古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着专业技术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石像在风沙的侵袭下逐渐脱落、毁坏,735个洞窟、2400多身佛菩萨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绚丽壁画,都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褪色、损毁。经过与美国、日本、欧洲文物保护修复专家们的交流,研发出专业修复胶水,使得修复工作更加自然完美。通过模拟人流呼吸带来的伤害,合理分配参观人员以保障空气的调和。向国外专家学习沙漠多级防风治沙经验,使得黄沙不再对洞窟造成直接侵害。

作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怎样让它延缓衰老与消失,一直是敦煌几代人时刻苦思冥想的事。除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去修复使得现存的壁画、石像减缓损坏外,数字档案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大众更方便地了解敦煌,更可以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在北京出差期间,一位遥感测量专家向樊锦诗展示电脑里的图像时,她第一次接触并了解了图像数字化后可以永久保存下来的技术。当时她就想到是否可以将壁画也做成这样呢?在多方求证后,樊锦诗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建立数字敦煌中心提案,将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等做成高智能数字图像,世界上能搜集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研发,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采用电影先了解再去实地参观的方式,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提高洞窟承载量,更加科学地保护洞窟。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料库正式上线,地球上只要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随时欣赏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全景高清图像,犹如身临其境。

随着国际上出现的“敦煌热”,樊锦诗由香港开始不断向世界其它国家辐射,举办讲座、募捐、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敦煌。在采访时表示:“过去我们要‘进洞’保护,现在我们要‘出洞’弘扬,要让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为了传播弘扬敦煌文化,樊锦诗不仅在国内外办展览,还会走进社区、学校进行敦煌文化的宣讲与普及。

墙壁上的历史是脆弱的,有了一批人愿意守护这脆弱的墙壁,历史就是坚强的。他们不是历史的开创者,却是历史的修复与守护者。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很多宗教界人士都心生向往,但苦于没有专业技能。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当今世界范围内再无出其右者。“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等称号,她受之无愧。


即将82岁的樊锦诗,在2019年获得“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的“正能量奖”,对于2000万港元的奖金,她表示:“我对这个钱没有别的盘算。我在想,怎么用这笔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贡献。”

她用56年来守护与弘扬敦煌文化,把自己的青春与毕生精力奉献于风沙与岁月侵袭的佛像。她不求回报不着名利,而世间的公平岂会辜负认真付出的人!名誉与奖金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敬意,也许只能用季羡林先生对她的形容:“这件事,功德无量”,更为准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380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