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不想上学了?!我给他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后,都发生了什么?

孩子不想上学了?!我给他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后,都发生了什么?

这是小多少年时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评论,未经小多少年时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杨鸣镝,少年时、小多传媒创始人,国际化素质教育先行者,旅美媒体人。

大家好!我是鸣镝,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我对学校教育的一点思考。

孩子教育中有两件大事,一个是选择好的学校教育,一个是选择终身受益的兴趣爱好。这两件事都是学习产生成就感的技能的过程,它们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孩子们不喜欢,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都可能受到限制,影响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的幸福。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一个孩子》,她写道:“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学校教育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美好愿望。

在哪儿上学涉及到接受整体教育系统的大环境,是上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是在家上学,还是实验开拓性的,国学还是西学,还是双语教育,等等。

教育中理想的状态我们都知道,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和天性来打造一个人,让他/她的潜力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这种个性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后因为电子化的加速发展,还会更加被重视,也更容易普及。

现在的个性化教育是在尝试阶段,还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

在这样的一个教育从传统走到个性化的转型时期,每个家长都基于自己的家庭条件做出适合孩子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选择。

我们家的选择是在主流的传统教育里上学,但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家庭环境,深入发展自己的兴趣,补充传统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我可以分享一下,当你回过头来看这个选择的过程的时候,你会更加理性一些,也会明白其中的一些意义对孩子整体发展和幸福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

老二Wesley还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希望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对大人的挑战很大,我们两个人都有全职工作,无法长期在家看着他,我们也会增添很多功课,要去研究那些教学大纲,保证让孩子得到最基本的教育。

但是到九岁的时候,Wesley已经很有说服力了,他列举一些在家上学的理由听起来都挺棒的:比如他可以每天下很多个小时的象棋;比如他可以找到更多的时间写作;比如他也可以在YouTube上学习那些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等等。

有一次,他居然把自己写的不喜欢上学的一首诗拿给老师看。老师比较宽容,写了一行字:“我终于读到了。非常感谢你与我分享这些。I love them!(你真的不喜欢学校吗?)”后面还画了一个笑脸。

目前的学校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但是要每一个科目的老师都既有学识,又懂儿童心理,做到真正的称职,是不现实的。

我儿时的教育中,非常幸运,遇到过很多好老师,我后来才发现,这多么值得感激和珍贵。

当时我们看到Wesley这么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挺推波助澜的,就立即求助专家们的意见,包括姐姐(她家老大在家上学三年,是位天才少年);我们又去了解了周边几个在家上学的家庭,联系了互助组织;并查阅了纽约州关于在家上学的法律条文;我们还安排了二哥二嫂的后勤支持和帮助。

所有这些动作也都和孩子及时分享,结果没有想到,Wesley过完暑假又变卦了,就在我们要正式通知学校的前几天,Wesley明确表示:“我九月要回学校上课。”他给我们搭建的一个在家上学的梦就这样破裂了。

这件事情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年了,我回头看孩子在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感觉我们当初把这件事放下,没有执着坚持,也还是挺好的。

我现在当然可以事后诸葛亮地分析一下:第一,一边是一个天性勃发的少年,一边呢,是一场中庸的学校教育,这种少年和传统教育的矛盾在人类历史中一直都很尖锐,这并不是我们家的个案。

我们从时间和精力上当时并没有充分准备好,以家长两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来拟定孩子个性化教育的方案,是不是真的可以很科学?

这里面涉及到的千头万绪,还真不是一两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理得清的。

不论你是理想主义的家长,还是现实主义的家长,你都需要最终回到社会大环境中来。

教育问题终究是个系统工程,哪怕就是一个孩子,也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所谓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句话源于一句非洲谚语,在一些非洲的村庄里,每一个新出生婴儿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都是由一整个村庄里所有的人来负责和承担的;另,希拉里·克林顿出版的一本书就叫做《it takes a village》,内容就是关于儿童的教育抚养问题的讨论)。

第二,孩子当时其实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家上学,他对学校的功课有些小情绪,但主流还是希望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内心深处渴望做个“正常人”的期望比较高。

这种年龄对友谊的渴望,比对学习超前知识的渴望要高很多。

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培养一个社会认可的健全人格比多学很多知识重要,而这样的人格是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

有了健全的人格,一个天才就可以引领前沿;没有这些,一个天才可能会变成科学狂人,忧郁寡欢。

我感觉,我们是幸运的。

本文作者:杨鸣镝

少年时、小多传媒创始人,国际化素质教育先行者,旅美媒体人。网易有道乐读专家顾问、爱阅童书100终评委员会专家。美国非盈利机构CHESSanity.org主席。

杨鸣镝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任职于BBC、台湾报系《世界日报》、香港报系《明报》,并在纽约参与创办海外第一大中文媒体。后投身出版和教育,来往于中美之间,融通中西理念,对当代青少年教育具有前瞻性思考和实践。培育两个孩子,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九个培养出两个国际象棋国家大师的家庭。


原创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评论~小编给各位读者比心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388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