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孙小弟老师。
不管你有没有小孩,相信都遇到过小孩因为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坏了而伤心欲绝、大哭大闹、你却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处理的情况。
今天,孙小弟老师就给大家提供一个真实案例和一些邓超孙俪夫妇都在用的有效解决方案给大家。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或启发。
01
网友@清风靛绮,她有个大儿子叫伦伦,目前5岁,马上就要从幼儿园升小学了。
伦伦有个特点——他很难承受东西“丢失”、“不见”、“坏掉”之类的情况,从小都这样。
比如,有回伦伦的班级组织郊外野餐,伦伦就和其他小朋友脱掉鞋子一起在野餐垫子上开心地吃着东西,结果吃完过后伦伦的鞋子就不见了!
伦伦非常伤心地哭了起来,在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帮忙的情况下依然没找到。那天回家@清风靛绮就跟伦伦说:“鞋子肯定是跑去哪个小朋友家做客去啦,它跟着我们搬家到了新家,鞋子想认识一下新小区的小朋友们。”
这般回复,伦伦才暂时接受,不伤心了。
但好景不长,稍微有小朋友或者谁提到这件事,伦伦又会大哭起来,@清风靛绮就说:“宝贝,鞋子只是别的小朋友家做客去啦,你要相信它回回来的。”
伦伦眼里流露出开心的光芒:“妈妈,只要我相信它会回来,它就一定会回来?这是真的吗?““真的!宝贝。”然后伦伦才会安心入睡。
可一直这样不是个办法,总有什么状况使得这个谎圆不回来。
这时对于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去平衡梦幻和理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好孩子童真的前提下让孩子了解自然世界的客观现实。
02
我们可以看出,伦伦是非常心细而敏感的,网友@清风靛绮作为伦伦的妈妈,也非常非常心疼他,给他营造了美好而梦幻的生活环境,让他的内心拥有童话和诗意,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友@清风靛绮还需要改进一些教育伦伦的地方。
比如,他们好像不能忍受孩子因为某样东西丢失或者破损而感到伤心?每次都尽力安慰孩子,然后悄悄买一个新的,装做就是原来的那样东西,让孩子有一种错觉,就是东西不会丢(自动回来了吗!)或者破了也会变完整(确实魔法一样变成新的了!),只要孩子哭得够伤心。
当孩子因为某种原因而表达伤痛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就是倾听他,而不是急着安慰他——
倾听让他感觉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让他可以梳理自己的感受,并且自动从情绪里走出来。
安慰则是在“堵住”他的情绪,他的感受被忽略,久之这些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每一次的爆发也越来越严重。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一下,即便我们自己心爱的东西失而复得,也不会立刻就欢天喜地没有情绪了。在发现“丢了”或者“坏了”的那一刻,我们内心会有很强烈的痛苦,也会想表达出来,希冀得到理解。
即便被完美无缺地补偿到,最初的那种痛苦依然会跟随我们,而不会立刻烟消云散;甚至今后遇到同样的情况,前边的痛苦会翻上来,我们会格外担忧、害怕“丢失”与“损坏” 。如果是亲人走失,重逢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会抱住大哭,而不是开怀大笑,是不是?
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作为家长可以试着忍住安慰他、平息他、用魔法棒驱除痛苦、变戏法补偿他等等的冲动,试着清空自己的内在,好好倾听他。
03
恰好几天前,我的同事在北美家长群里,就一个孩子玩具摔坏的实际案例,做了一次倾听的展示,这也是知名演员孙俪特别推崇的方法。
下边转发一部分对话(我代入妈妈),供大家参考:
孩子:(大哭)我要我的罗旋转!
妈妈:哦,罗旋转掉地上了,好心疼哦!
孩子:玩儿不了啦(哭泣)!
妈妈:摔坏了,真的太心疼了!
孩子:就是,原来还是新的(生气)。
妈妈:是啊,新的玩具,我看到你非常心爱的,一下子摔坏了,太可惜了。
孩子:再也不漂亮了,我要我原来那个新的。
妈妈:恩,原来那个是完美的,现在这个不好了。
孩子:就是,这些划痕好丑,我再也没有一个漂亮的罗旋转了(生气)。
妈妈:恩。
孩子:上次去买的时候,这款已经是最后一个了(哭泣)。
妈妈:哦,即便想买也买不到了,怪不得你这么伤心啊。
孩子:就是(抽泣)。
妈妈:(沉默,陪伴)
孩子:我的这款,学校里的小朋友都没有(抽泣)。
妈妈:哦,还是最独特的,真的好宝贵好宝贵。
孩子:是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
妈妈:恩。
孩子:我的零用钱也不够了,学校下周有书市,我还想留着买书。
妈妈:哦,你本来想用零用钱再买一个的。
这场对话比较长,后边还有哥哥加入,提议给妹妹买一个新的。然后因为哥哥不耐烦妹妹哭闹,兄妹之间还起了冲突,我这个临时“妈妈”现场救火,用到“PET父母效能训练”里的“第三方调停”技巧。到最后,由于“妈妈”倾听到位,妹妹的情绪平息下来,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出让爸爸帮助她修理划痕,整旧如新。
就我转发的这一部分,你可以看到,“妈妈”步步跟随孩子,理解、共情、陪伴,没有急于评价、安抚、提议,孩子的情绪温度持续下降,说出来更多她为什么如此伤心:并不仅仅因为心爱的玩具被摔坏,还有“最后一个”、“独特一款”、“零用钱不够了”等等理由。
很多时候,让孩子伤心的事情都只是表象诱因,深处可能隐藏着与表象完全无关的“内核”(我们称之“洋葱核”)。妈妈的倾听,营造了一种安全的场域,让孩子可以放松地表达自己,同时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下次你可以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当然这样简短的展示无法教会你如何倾听,你可以参阅《PET父母效能训练》,学习有效亲子沟通。
最后,大家也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是否经历过与家人的痛苦分离?看护人不辞而别?
如果有,很可能是你无法忍受孩子经历“丧失”之痛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4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