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迁,现今有父母购买天价学区房。为了教育好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天价学区房虽然价格高得离谱,房子又破又旧,却很抢手,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学区房之所以能够卖出天价,主要是父母们有“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思想,很多父母认为名校有优质师资力量,周围都是优秀的学生,把自己孩子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优秀也能变得有出息。
但是,真正优质的教育,多取决于家庭教育,而非家境优渥。也就是说,孩子优秀与否,除去自身资质以外,与父母自身的起点,以及是否上进、能力高低和格局大小有着不可密不可分的关系。
父母喜读书,才是最好的家风;家里有书架,就是最好的不动产。
几乎所有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拚尽全力为孩子寻找优质教育资源,自以为精明,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否定了“父母就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他们一味寻找校园环境影响力的同时,也模糊了“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影响力”; 他们努力打拚,一身疲惫,宁愿焦头烂额,也要给孩子投资学区房的同时,却不明白“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更何况,就算是父母挤破了头,也未必有条件买得起学区很好的房子。
其实,与其花巨款买一个心安理得,不如父母自己喜读书,善学习,做好榜样。反之,如果父母自身不思进取,不爱学习,从不读书,天天玩游戏打牌刷手机,就算是购买到很好的学区房,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不爱学习和读书,购买了学区房,等于白花钱。
这就如马伯庸所说:“孩子的习惯,都是来自于对大人最自然的模仿。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金庸先生与父母的育儿启示:馈赠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名校学区房,而是书,是爱读书的习惯。
我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儿时家里也没有提供过学区房,却提供了三间书房,那才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虽然在金庸先生自己的眼中,母亲是“懦弱而疏懒”,父亲査枢卿“人很好的,但是庸庸碌碌”。并一再强调父母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金庸先生错了,不是没影响的,金庸先生的父母算是慈父慈母。他们对金庸从不严厉管束,养成了“且自逍遥没谁管”的个性,而且,在阅读方面,真不能说没有影响。
据金庸先生弟弟回忆,那三间书房里不仅有很多线装书,还有不少文艺作品。比如《封神演义》、《明史》、《萍踪忆语》、《生活周报》、《荒江女侠》等等。
同时,金庸先生的父亲还动不动把书当礼物送给他。在他10岁的圣诞节,父母就送了一本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金庸儿时的玩具,是祖父查文清编制未出版的百卷“海宁查氏诗钞”。
另外,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姑姑,读过私塾,喜诗文,擅小楷。平日里他母亲对《红楼梦》就手不释卷,常和姊妹、姑嫂们比赛背诵《红楼梦》回目词。
金庸先生上的学校一直很普通,还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一直是学霸,他后来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都离不开从祖父到父母的影响,他们馈赠给他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名校学区房,而是书,是爱读书的习惯。
就像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的那样:“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这也深刻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因此,一方有文化底蕴的阅读空间,一个飘着书香的家族氛围,才是这个家最好的风水,父母喜读书,才是最好的家风;家里有书架,就是给孩子的最好不动产。
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阅读启蒙最合适?
既然家中有书架对孩子这么有益处,那么,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阅读启蒙最合适呢?
阅读习惯的培育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语言阅读,一种是文字阅读。孩子从会说话能听懂话,到能够阅读书本,都是在进行阅读启蒙教育。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启蒙很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与年龄息息相关。即孩子在3岁前大脑发育完成60%;在6岁前大脑发育完成90%。所以,3岁以前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关于阅读习惯的启蒙教育越早进行效果越好,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
0-3个月,属于语言阅读:在3个月以前,父母可以多对讲话,甚至讲一些简单、短小的故事给孩子听。比如:要洗澡了,要换衣服了,一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故事等等。
3-8个月,属于语言与文字阅读过渡期:3个月的孩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都在发展,此时父母可以让孩子看布书、洞洞书、毛绒玩具书,刺激孩子的四个感观。
8-12个月,进入是简单的文字阅读: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与父母一起看图画书了,孩子对那些画面简洁且色彩鲜艳的绘本感兴趣。比如:《蹦!》《哇!》等,这样的书中每页放1-2个字,画面简洁,加上翻页,可以达到用图片变换节奏的作用,使孩子能够充分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感。
孩子1岁之后:对孩子来说,语言就是声音,字就是一个个符号。这中间的过渡和转化也很关键!此时父母要读给孩子听,或者给孩子购买一些专门的有声儿童读物,让孩子将声音和文字顺利衔接起来,多进行一些亲子认字活动的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教会孩认字,字认多了,阅读就没问题了。
家中有书,心中不慌,但父母要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书呢?
1.了解你的小孩,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爱上并做好。要让孩子爱上阅读,也要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开始。
2.每天固定亲子阅读时间。
每天固定的一个亲子读书时间,也是养成孩子阅读的重要前提。比如每天睡前阅读,或者晨读,按孩子的具体情况每天固定时间去接触书、看书,甚至把书讲给父母听。
3.建立阅读氛围。
如果有条件,时间又允许,经常去图书馆享受阅读氛围当然好,但毕竟家中有书,心中才不慌,父母可以在家里给孩子订做一个喜欢的书架,书架简便实用,让书可见,并随手可取,把家里的书架摆满书本,环境里有了书香气,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而好的书架设计者,可以让书香充满家庭的每个角落,从而让好书进入孩子的视野。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创造“好读书、读好书”的有利条件,才能让孩子从心里自发地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4.父母以身作则。
想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先成为那个爱读书的人吧,在孩子幼年时,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阅读!
5.用游戏的方式。
人们大家爱听故事,尤其对于孩子来说,除了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因为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讲一讲TA在书中看到了什么。或者父母自己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书中的内容。
引导孩子阅读,父母的一些注意事项:
1.虽然书架是最好的不动产,书馈赠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孩子对阅读根本不感兴趣,父母就不要为了某些功利性的目的,强逼着孩子去看书。
2.尊重孩子的阅读不同阶段的特点。比如孩子喜欢每天重复读一句话、看一本书很多遍,纵然是把一本书翻烂了还不换书,父母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3. 父母要掌握分级阅读的方法。所谓分级阅读,就是孩子不同时期,要选择不同读物。比如三岁以前的孩子多以图为主,且多是大图。上幼儿园的孩子以绘本为主,颜色鲜艳,图文并茂。孩子上了小学以后,要选择带图解的文学故事、大自然的故事、科普类读物等。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可根据孩子个人的喜好及接受程度选择一些人文历史故事、名家散文,甚至是带译文的书箱、 各国名著等等。
我是@小晓样儿,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欢迎订阅我的情感育儿专栏《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4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