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雨水绵绵 滋养云和山林百姓

雨水绵绵 滋养云和山林百姓



轻雨绕耳畔,更深人未眠。

烹茗听雨声,浮生又得闲。

雨润万物醒,风来烦忧远。

吉祥随雨至,充塞天地间。



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城里的人儿,出门时常忘记带伞,给一天的出行带来了不便,阴雨天总让美好的心情变得愈发的烦躁

殊不知,充足的雨水是上天带给大地最好的滋养。

银官桥山间烟雾环绕,不知是哪路神仙飞入凡间,仔细一看原来正是雨后雾气还未散去,所创造出的朦胧景象。村里的村民正高兴着,雨天终于来了,村子里本就快要干涸的溪水,也定会重新流动出生机。

北种麦子,南种稻。云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云和农民,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烟雨中的下垟村

成熟的金黄水稻世代生活于此的下垟村村民们,善良淳朴,勤劳的开垦荒地,使得这片荒地转身一变为美丽的梯田。梯田种植着水稻,哺育了云和人民,给云和人民带来了物质的食粮。

祭事求雨(陈小燕摄)虔诚祈祷,风调雨顺,望来年有个好收成。生根在云和梯田旁的下垟村,世代以种植水稻而生。水稻是湿性作物,喜湿,耐水不耐旱。往年,缺少水利设施,农稻农们只能求神拜佛。遇上干旱,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求雨,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真的听到了村民们来自心底的祈祷,天色真的渐渐昏暗了许多,仿佛马上就要下起一场瓢泼大雨。


村民们对于雨水的渴望,深深地体现在了一场场祭祀活动上,虽然看似复杂迷信的求雨环节,却是承载了稻农们的辛勤不易,如今科技发展,再无需靠天吃饭,但云和村民依旧保持着虔诚祈祷的习惯,只是为了心中的念想,那对于上天的眷恋。


王建平《农家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景致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云和田地众多,早期很多云和人都以务农为生,生活在田地四周的人们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出门耕种,虽然在现代生活中,创造出很多便捷的物品。但是云和的农业生产中,还是更习惯利用蓑衣在雨中出行。蓑衣透气,结实,耐用,是非常适合在种地时候用来挡风遮雨的。

钟彪《老农》

在云和的一些古村落中,还有一小部分老人掌握着制作蓑衣的传统工艺。为了能够一探究竟,因为这雨天所产生的精美杰作,这不就来到了云和的古村落,看着阿公如何通过一双巧手,编织出一件能够遮风挡雨的蓑衣。

用铁条梳子将龙须草梳顺,起头、领口编织、续编上身、编整件蓑衣,收边。蓑衣的编织方法十分繁琐,在一旁看着的我,也正是入迷了,蓑衣的制作需要拿出一百分的耐心来进行,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过去时代的人们,并没有因为雨天的到来而一筹莫展,而是通过先人们博大的思想,强有力的动手能力,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倾尽心血难以复制的物品。

白鹭浮云溪嬉戏浮云溪、木路溪、黄溪、安溪、水碓港....下了一整夜的雨,村口已经干枯了将近半月的溪流,经过雨水的浇灌重获新生,水里的鱼儿也愈发的灵动。


云和城虽不大,但是却有大大小小的溪流,人们把家安置在溪流两旁,靠天吃饭,靠水而生。水源的充足,有一半也归功于雨水的功劳,雨水汇集溪流,溪流汇聚成江河。

云和沈村就有一条微型瀑布虽然不及庐山的千分之一,但是在雨季还是能够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想古代的诗人,正是在烟雨天,撑着一把油纸伞,抬头望着那汹涌澎湃的瀑布,势如破竹,一泻千里。


不要畏惧雨天,出门走走,发现云和动态美景。乘坐一艘小船,行驶在云和湖上,水上波澜不惊,没有一点声响。雾气慢慢聚集,笼罩了整个湖面,划船的阿哥说快要下雨了。可惜他不急着把船划向岸边,而是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当雨水亲吻皮肤,这是上天和我们最近的距离。

梅雨季节时,雨水从未停过,紧水滩水电站迎来了小型泄洪。连日累积的雨水,在泄洪之时,如同万马奔腾,迫不及待的喷涌而出。

紧水滩水电站壮观景象
数十米的巨大落差,造就急瀑飞落,水浪狂溅,响声震耳欲聋,巨浪滚滚而来。喷涌而出的水与水面相撞激起的水汽,如同青烟弥漫聚拢,叫人叹为观止。

文章来源:云和文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338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