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局势的扭转,看似都是由一个偶然事件引发。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事态酝酿很久的一个必然结果。晚明时期,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而,爆发了农民起义。当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打洛阳,就是顺应了民意,因为,此地已经“饿”了很久了。
当时,在洛阳的是福王,其母妃郑贵妃可是神宗皇帝的宠妃,所以,福王很受神宗的喜爱,甚至一度成为了太子人选。但迫于祖宗规矩,以及舆论的反对,明神宗不能如愿给朱常洵帝王之位,于是,就在经济上补偿福王。所以,朱常洵不但得到了很多赏赐,还在庄田、食盐,以及商税上得到了更多的权利。
可能是权利上没有得到满足,这位福王对于钱财有着“执着”的追求,当然,这背后少不了一位“要啥给啥”的皇帝爹爹。1601年,朱常洵被封为福王,洛阳成了他的藩府。为了筹办他的婚礼,明神宗就拿出了30万金,在洛阳为他盖了豪华的福王府,而这笔花费,竟超出了当时一般王制的十倍。
朱常洵知道自己在爹爹明神宗心中的分量,开口还让他爹再赐4万顷田。而明神宗,倒是想给,只是洛阳没有那么多的土地,所以,数量最后变成了一半——2万顷。作为豫西重镇的洛阳,在福王眼里,却成了敛财的大本营,他四处圈地,搜刮民脂,生活相当奢靡。
有记载,他宁可让粮食烂在粮仓里,也不愿意拿出赈济饥民,所以,老百姓背后都在骂朱常洵。然而,不是没有人劝过福王,吕维祺就看出了事态的不妙,他写信给朱常洵,说:“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
老百姓图啥?不就是为了填饱肚皮吗?如今,天下饥荒,大家人心慌慌,为了活命都开始吃人了。这位南京兵部尚书的意思是:如今事态严峻,到处是起义军,而作为军事重地的洛阳,更是这些“贼”眼中的“菜”。而福王你呢?就不要太爱“钱”了,适当地拿出些撒撒,先将眼前的危机度过去再说。
不知道这个福王是不是就是个只知道“享乐”的主,他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动作。既没有敦促河南巡抚李仙风派军队来洛阳加强城防,更没有拿出自己的钱袋子来补充城里的粮饷。以前是啥日子还过啥日子,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当数十万农民军向洛阳聚集的时候,朱常洵竟拒绝了河南总兵王绍禹的救援。
后来,王绍禹不仅强行进了城,还将他的两员副将刘见义和罗泰留在了城外。第二天,这两人打着“出战”的名义,来到七里河,投降了起义军,转身来攻打洛阳。
而洛阳城内的官兵,由于粮饷供应不足,心中相当不满,大骂福王守着金山银山,却不给他们吃饱。
由于农民军事先做了军事侦探,知道洛阳城西北面防守力量不强,所以,他们换了策略,主要火力攻打西北角。守卫西北角的正是王绍禹,此人和福王也差不多也是爱财的主,常年克扣部下的军饷,深得部下的痛恨。这时候,农民军来攻打,那些士兵们内心是欢迎的,不少人自觉在暗中做了农民军的内应。
这些人不帮自己的人,反过来趁着夜色让李自成的起义军进了洛阳城。但是,朱常洵却是没来及逃脱,就躲进了迎恩寺,可是,最终还是被捉住了。朱常洵为了保命,见到李自成后,使劲磕头。可是,李自成怎会将这些放在眼里,骂他只顾自己享受,丝毫不愿意帮助老百姓,眼看着老百姓饿死。
之后,将他打了四十大板后,还让起义军分食了他的肉,名为“福禄宴”。据历史记载,福王讨饶,面对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命人把福王绑上,剥光洗净,剔去毛发,拔掉指甲,然后,又从其后园里弄出几头鹿宰了,与他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然后,这顿饭才得名“福禄宴”。
可以说,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李自成而言,是真正拥有一支装备精良部队的开始,使得其战斗力迅速升级。同时,他还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钱财和粮食物资,并发告示开粮仓救助饥民。听到风声的饥民,在农民军的支持下,纷纷打开了官府的仓库,以及富户的粮仓和地窖,夺得大量钱财和粮食。
而农民军,只是留下部分作为粮饷,大多都分给了老百姓。这时候,李自成的起义军,在饥民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可动摇”。
后来,李自成募兵守城时,饥民纷纷投靠。可以说,是洛阳一战成就了李自成,之后,没有饭吃的民众,都投奔起义军了。而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快就达到了百万规模,这也代表着明末战争,开始进入到规模化争夺政治权利的阶段。崇祯皇帝再如何气急败坏,也难以挽回“大厦将倾”的局面。
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当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终,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终年三十四。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