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各位一个看似简单又灵魂拷问的问题: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现在花30秒时间,仔细思考下,并尝试用嘴巴说出来给你自己听。
如果你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作答,那恭喜你,也许你早早地就意识到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如果你看到这问题,迟迟难以给出回答,那我可以笃定你跟多数人一样,还在寻找摸索这个答案。
前者是少数,而后者是常态。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你们人生的每个关键节点所作出的选择,多数是被周遭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的。比如上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等等,你的决策权或多或少是受到父母教师等长辈的影响的。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迫于处理“现实”并选择抛弃他们的激情,找了一份他们知道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毕竟在一个机会主义的社会里,总要面临很现实的生存压力——“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以及我们能获得什么工作?”,毕竟有权利主动挑选职业的人,在我看来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而这种保守、稳定的选择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几乎不了解自己,甚至更无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是随波逐流,走上一条更稳妥的道路。
问题的矛盾点在于:稳妥不意味着你喜欢,高收入同样不意味着你想要。日复一日做着按部就班但自己内心毫无波澜的事情,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毛病,但长此以往,一定会产生大量的迷茫、痛苦,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意义”到底在哪里。
之前听过一档播客谈到,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如法国,直到二十七八岁才开始慢慢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那之前这几年的时间都去做什么事了呢?尝试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那么在中国这个环境体制下,多数人是根本没有特权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毕竟我们被灌输的理念是:
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抓紧时间找到工作——开始赚钱以减轻经济负担——结婚生子
单看这条时间线,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在这些环节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内心想要的是什么?真的是抓紧时间,找到工作然后赚钱养家吗?情况往往是,很多人都没有完成对自我的探索,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接受现实的磨砺。
加之媒体为博噱头和眼球,开始大批量只找出各种类似“你的同龄人已经远超你”之类的文章,并将年龄作为一个关键的指标进行放大,焦虑自然会逐渐蔓延。
-
正确处理情绪
就我个人而言,二十几岁的年纪里,迷茫和焦虑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这种情绪的产生。
我试图回想我小时候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科学家,演员,歌手,教师,书店老板……
因为当时父母和教师灌输给你的观念只有那些大主流的职业,尤其是带着神性光环的职业,比如科学家,教师等,以至于几乎所有小孩都提到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这无疑成了一种标准答案,但事实是什么呢?一个班里能有几个人最终踏上那样的路?可能全军覆没。
拿我自己来说,我自中学阶段压根没想过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一门心思埋头苦学,就知道要高考,高考完了专业还是我舅妈帮我选的,毕竟她说女生学新闻是一个很不错的道路,结果我就这么迷迷糊糊选择了专业。
另外,我意识觉醒其实很晚,在学校期间学习也算不上认真,虽然拿过几次奖学金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个学科。当时该翘课还是翘,该打游戏照样打,一边迷茫一边又没那么努力,妥妥地学渣一枚。我之前曾在《一流大学生的迷茫与焦虑》里提到过自己大学的情况——不是好好学习,是很早开始研究做生意赚钱之类的事情。
谁能想到毕业后,我放弃做记者,顺着互联网大趋势跑去互联网创业公司干“运营”,那时候我对于“互联网运营”这几个字都是陌生的,完全不知道这个工种是什么,更尴尬的是当时政府都还没把互联网纳入职业体系,导致我北漂办居住证都被问半天。
那时候,我内心真的迷茫,每天虽然干着琐碎的杂事,但好在好奇心又无比强烈,喜欢研究各种东西。因此,迷茫带给我的不全是痛苦,反而给予我好奇心去探索寻找内心的那个答案。
本以为自己职业道路应该是运营打杂——运营经理——运营总监——COO这种路子,
但谁能想到,我毕业的三年里头,就做到过新媒体主管,然后人生就变得迷离了起来。
跑去日本开了个奶茶店,干起实业小老板的行当,同时还搞起日本房地产投资的事情,顺便还给日本人当中英文语言老师。
日本不动产投资的坑
回国后,干起自由职业,不仅写文章,业余时间还经营起了Airbnb民宿,顺带开始学习并研究起了视频,转型做B站up主,开启我的斜杠人生。
我还是一个信念,人生只有一次,我不能枉费生而为人的意义。
如果我找不到那种心流状态,那么我会大量的去尝试各种我感兴趣的事物,知道我找到那种状态,不过现在我很清楚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下会有这种状态的发生——写文章/做视频(内容输出)
我非常喜欢表达和输出分享自己的观点,所以写文章和做视频能够最直接的帮助我实现我追寻的意义。
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像四季的演变,总有丰富的季节,贫乏的季节,胜利的季节,失落的季节,每个季节我们的需求都在变化。我们需要生活,学习并适应。
如果盲目地抓住过去不放,那么你会将被迫用过去的季节里留下的信念来维持你自己,所以你会常常感到不满足,空虚,甚至渴望物质。
想到一句话:
人们对未来如此焦虑,以至于他们无法享受现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既不活在现在也不活在未来; 他活们着就好像他们永远不会死,他们死的时候仿佛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同样,我知道我在不停地尝试不同职业下我的状态。我是否对当下工作能达到一种“flow”(心流)的状态。在做怎样的事情时,我是享受的、愉悦的、这种心流的状态下,你不会计较任何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成本,可以全身心的沉浸n个小时忘乎所以。
检测的标准很简单:问问自己不做这件事,会怎么样?
如果答案是:不会怎么样,那么大概率这事情对你而言不痛不痒。如果答案相反,那么说明这件事对你很重要。
当你能找到一种工作让你产生这种想法,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态时,这起码意味着你开始找到了你生命里的意义。
所以,当你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先去正视它,大大方方的接纳它,不要去跟它做抗衡。
-
探索自我价值
当这种负面情绪产生,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前两天,看了一段关于对子弹笔记创始人Ryder Carroll 的采访视频,他原本是一个数字产品设计师,从小就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因此被迫寻找专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替代方法。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他开发了一种方法,其方法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组织。现在,他专注于帮助他人学习Bullet Journal方法的真正意义:the art of intentional living. (有意识的生活的艺术)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全职去做这件事的呢?
他提到一个故事很打动我,当时有人寄给他一封感谢信,信中提及:他发明的子弹笔记救了一个孩子。当时有一个孩子癫痫发作,而护士感到现场时,孩子的母亲因为过于惊恐导致无法回答医生的任何问题,而随后母亲唯一做的举动是从袋子里拿出一本子弹笔记,医生靠着母亲在子弹笔记上关于孩子的记录,清晰地了解到了孩子目前的病情状态,而也正是靠着子弹笔记,救回了那个孩子。
他说当他读到这封信时对他的触动很大,以至于他决定全身心投入做这件事,帮助更多人,把这种价值放大。
而子弹笔记被发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整理你的思路,培养你的注意力,让你清醒地观察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什么。这个过程有助于你认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要干什么。
他把清单看成是一个“时光机器”,而不是任务列表。因为你所记录的一切,都是即将到来的经历,那会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你需要确保哪些事会发生在我们生命,哪些是对自己至关重要的。
比如当你开始写清单,你会发现的清单会越列越多,到最后事情拍不出优先级,可能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很重要。而子弹笔记可以让你透过回顾的方式,简化你的清单,聚焦在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那么问题就变成了:
-什么才是当下对你最重要的?
-你更渴望得到什么?
-你希望哪些事少一点?以及为什么?
同时这会让我们更善于问自己问题,养成自问自醒的习惯。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最少但重要的事情上,这才是规划未来的用意所在。
我当然知道消除排解人们当下的焦虑和迷茫,不是简单的读一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文章很可能只是短暂给了你心理层面的安慰,但到了四下无人的夜里,你该产生的情绪还是会悄无声息地冒出来,蔓延你的身体。
然而,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那些负面情绪,重要的是当情绪产生后,你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如果实在难以消化,那么把当下的情绪记录下来,并学会反思情绪发生前你经历了什么?你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为什么会有种情绪产生?然后,写下一些你认为可以解决的方法。
持续保持这种对“情绪的记录”,定期去一周或者一个月检查一次你的“情绪笔记”,你能很快总结出自己情绪的起伏原因,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愉快地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
(Ps:最近有在做一些生活类Vlog,会把自己觉得不错的效率工具,书籍,生活方式,情感关系等内容陆续输出。)
欢迎大家关注我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