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2019年业绩增长低于预期,三日市值蒸发1300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茅台类似,中国国旅的业绩也不及预期,同样遭遇的抛压窘境。
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增长之后,白马股迎来了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股价的巨大上涨,业绩放缓终将导致估值下修的风险。
而在市场另外一边,随着科技股的不断挑战高点,蓝筹白马股还有投资机会吗?
增长不是问题
中国国旅,业绩略低于机构和投资者预期,算不上地雷,股价表现也算合理之内。与茅台不同的是,中国国旅的业绩放缓更为隐蔽。实际上,2019年其净利增速创了五年新高。
预计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幅约50%,扣非净利润增加约7.99亿元至39.44亿元,同比增幅约25%。19全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5%,Q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6%。
2019年1月,中国国旅还将全资子公司国旅总社100%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中国旅游集团,获取非经常性损益7.60 亿元左右。从单季度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旅的净利润增速在2019年二季度及之后就下滑至28%,第三、四季度更是下滑到16%。
中金公司预计促销、香港店亏损、新店开办费用等导致业绩略低于预期。
海南省自10月1日起开启“国际旅游消费年”系列活动,促消费决心明显。促销加大使得三亚店收入增速较前三季度的30%进一步提速,但同时也对利润率有一定影响。
由于10月和11月访港旅客同比下滑44%和56%,较三季度26%的降幅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香港机场免税店客流下滑但仍需缴纳保底租金,将导致香港机场店2019年亏损。
不过,总体来看拉平全年来看,25%的扣非净利润增速仍是一个良好的增长水平。
从商业前景看,市场还是普遍看好的,中国国旅受益我国居民高端消费持续增长、境内渠道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中免集团采购能力持续提升,或转化为公司收入端持续增长、渠道价格和选品等优势稳步扩大。
对于当下,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估值。15年以来中国国旅P/E估值区间为25至46倍,目前估值处于历史同期相对的高位。即使按2020年的业绩估算,估值也在35倍。从静态角度看不算便宜。
投资投的是未来,如从未来3年保持20%增速,市内店开放30%左右增速。且公司业务具备经营的持续性,竞争力随规模而提升,看看三年后,那么当下估值就不算太贵。
然而,市场等得住3年吗,也就是投资者能接受3年股价的横盘期来消化估值吗?
白马股的取舍
不仅是中国国旅,过去3年,随着估值体系的重构,一大批白马蓝筹迎来了高光时期,估值和盈利的双提升,时至今日,随着业绩增速的放缓,而估值的略显偏好又将迎来徘徊期。
近年,随着外资进场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以来的“白马行情”,在经历了2018年的超级大熊市后,2019年下半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白酒、食品、医药三架马车,估值普遍到了历史PE的上沿,价值蓝筹十几年来的低估,三年就追平了。
这就形成了2020年最大的疑问,白马还能涨吗?
就在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MSCI年内三次扩容收关,外资被动配置A股告一段落,市场起初普遍预测外资将停止流入,但实际上,12月,沪深股通的通道,外资每天仍然在“买买买”,大家这才明白,人家是“铁粉”,真心看好中国的A股。
目前大部分一线白马的估值虽没有泡沫,也不存在明显的低估,外资真正在乎的是业绩确定性的增长,也就是说,2020年一线白马大概赚个业绩增长的钱,也就是上升空间在15%左右,部分有估值压力的品种,可能只有10%的空间。
如果上半年涨过头了,下半年白马就会变成坑。相反,如果上半年白马一直瘟着消化估值,甚至因为个别公司爆雷而整体下一个台阶,那么下半年就有机会了。
这个收益率,对于追求稳定增值的资金是够了,但如果你要追求15%以上的收益率,必须寻找其他的机会。
放长看,以中国平安为例,中国平安的业绩一路稳步上升,不过还是经历了2010-2015年长达六年的底部横盘,去消化过高的估值。今年11月份平安新增保费的下降,让很多人恐慌了,其实放眼平安的历史长河,连个小浪花也算不上。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情况或许并不那么糟糕。从PEG的角度,中国国旅39倍市盈率估值略高。而国际免税龙头瑞士的Dufry AG,当前估值60倍市盈率,成长性不及中国国旅。
所以,投资白马蓝筹,多以长期的视角和成长确定性去看,性价比永远是相对的,这波科技股暴涨之后,性价比还不如白马股,只不过当下是它们的舞台而已。
风险是涨出来的,站在不同的时期去看问题,一切都有答案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0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