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校的考题
这是一道日本军校的入学考试题:
“察东洋大势,邻邦中国内乱不断,国势不振,波斯、暹罗苟延残喘,危系独立,但迟早都会像印度、西伯利亚等一样,被他国侵略。立于此间,应该由谁来维持东洋和平,为世界文明做贡献呢?”
出题者的答案很明确:日本。
陆士学生
此题出现在1920年,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科的入学考试内容。
把亚洲尤其中国局势纳入考题,是当时陆士选拔考试的惯有做法。
还有一道题,不熟悉时局的少年学生,好多就答不上来。
“日本战争的开端,是在中国奉天发生的满洲事变,事变时满洲势力最大的是谁?”
答案是“张学良”。
还有一道:
“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我军奋起的理由是什么?”
陆士
答案是“昭和6年9月18日”,奋起理由当然要站在日本的立场上,论述日军的“正当权益”。
这2道题出现在1937年的陆士预科班入学考试中。
陆士预科班,就是以前的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
根据考题来看,不认同日本侵华扩张的主流价值观,就别想考上军校。
“三观”的认同,是一个正常日本少年,迈向日本士官学校的第一步。
未成军人,就要先认可侵华。这就是当年的日本。
非常可怕。
事实上,日本在把一个普通民众打造成侵华尖兵、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过程中,有一套非常严密、精密、细密的教育体系。
在邪恶军国主义的熔炉中,不怕你不服。
我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一熔炉,看看里面都什么劳什子。
陆士学生宿舍
二、冈村的模式
1898年,14岁的冈村宁次,从日本早稻田中学退学了。
考虑到未来上学的经济压力,他的母亲果断为他选择了上军校。毕竟家里8个孩子,作为没落的武士之后,家境拮据,温饱难继,学费都掏不起了。
他妈四处托人说情,当年9月,冈村得以转学,上了家对面的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
从此,他从地方陆幼到中央陆幼,从中央陆幼到陆士,从陆士到陆大,一路走来,最终成为日军重要的侵华将领。
冈村的教育路径,是多数日军将领的模式。
冈村宁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将养成教育的一个“潜规则”:上军校,要及早。
冈村起初上的早稻田中学,后来发展成早稻田大学。这是一所以培养“自由、独立”为核心精神的学校。
本身,如果冈村继续上此校,或许会成为反侵略扩张的有识之士,但其老母改变了他。
冈村转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其祖上遗传下来的武士精神,与早稻田的教育精神,格格不入。
其家祖是藩之武士,讲究为效忠主子,以随时为主子牺牲为荣。
这种武士道精神,与陆军学校一脉相承,所以军校入门越早,思想“越正统”,陆幼升陆士就越便捷。
陆士食堂
陆幼,就是陆军幼年学校。
说“幼年”,是指作为一个职业军官来说,属幼年期。其实招生的学生,都是少年,正常情况下,13—16岁的孩子都可以报考。
陆幼学制3年,完成地方陆幼教育后,升入中央陆幼,学制是2年。
2年后,经过陆军基层联队的半年实践,就成为陆军士官的候补生,等待下一步升入陆军士官学校。
从地方陆幼到中央再到陆士,相当于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过程。
在这一“陆”字头的升学过程中,从候补到正式,再到候补再到正式,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基本上是无障碍的自然晋级。
陆士的训练
相反,如果不从初中读军校,而到“高考”时考陆士,那可谓万人聚挤独木桥,竞争相当激烈。
首先,如果是非“陆”字头的学生报考,要求得达到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如果不行,回去补课再来考。
即便高中毕业,也要再读2年的陆士预科班,然后作为少尉候补生到基层联队实习半年,有了这2项基本经历,你才能有资格报考陆士。
这样一来,考上考不上在两说,至少你已经多走了2年的“弯路”。
所以,这是也是冈村他妈的“远见卓识”,果断变道,让孩子及早入“陆”字头的教育轨道,顺利就读陆士,成为18岁就能拿国家军人工资的军校“大学生”。
陆士宿舍
三、军校的内涵
军校好,能吃饱。
这是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受民众热崇的基本原因之一。
陆士条件有多好?
①有军籍、有军衔、有工资,有保障;
②费用全免,学费、食宿费,包括被服在内,全部日常费用由国家来承担;
③环境好,学校还有价格低廉的酒馆、理发店等服务商店,供学生放松休闲;
④最关键的,一入校门,就意味着几年后是一个指挥打仗的军官,官高不高在其次,关键是确定已经当上了官,手握生杀予夺的军刀权柄,且有机会考陆大,前途不可限量。
这些对普通日本民众来说,这是一条“便宜的精英之路”。
陆士教学楼
扶持越大,对学生的洗脑和训练,也就越严、越无人性。
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1898年上任前,数次访问日本,曾亲眼目睹日本陆士从法国模式转变为德国模式后,令人震撼的训练场景:
“我亲眼看到的军官学校的教育制度,是一种斯巴达式的教育。未来军官的体操锻炼,我在欧洲从未看见过,那真是最凶猛的战斗。”
他们“用武器对打一个回合结束时,敌手就徒手搏斗起来,直到胜利者把对方打倒在地,并把他的防护面具撕下。”
“这些人互相殴打,一边发出野性的吼叫。但战斗一完,或停止的信号一发出,战斗者的脸上又恢复了平时那种呆板冷淡的表情。”
日军士官的日常训练,也令留学过日本陆士的中国留学生叹为观止。孙传芳曾叹:“那简直不是人能呆的地方,只有野狼才能够忍受。”
在日本陆士,人人常见“重装操练于烈日当空之时,薄衣僵立于寒风彻骨之夜”。
陆士训练
除了训练严,日本陆士还以学科精而堪称“世界一流”。
1887年,陆士引进德国模式进行改革,课程包括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马学、卫生学和外国语学等。
每一大类下再细分若干科目,如战术学又分为森林战、住民团战、隘路战、河川水网战等,可谓全面、科学而系统。
然而,教学、训练和管理之严酷,并不是日本陆士最大的特点,日本陆士最大的特点有2个:
一是着重实战;二是着重洗脑。
你从陆士的招生就能看到,它是一个十分注重战场实践的学校,没有基层部队实习经历,就不能报考,毕业时没有基层联队的实习经历,学制就没有完成,就拿不到正式的尉级军衔。
陆士训练
这是因为,陆士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地方,其军官毕业后,就要上战场,指挥小分队战斗。
在日本陆士,每天早晚必修课,是诵读天皇的《军人敕谕》,要求军人宁死不降,气节至上,鼓励军人剖腹自杀,强调生轻如鸿毛死重于泰山,核心要义是效忠天皇、为天皇赴死。
一言以蔽之,用后来士官学生的话讲,在陆士,不教学生如何生,而是教你如何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洗脑,把极度的服从和效忠意识,深刻融入学生骨髓,让学生个个都以死为荣,宁愿信奉精神第一,也绝不客观看待物质的多寡,宁可当神风特攻队自杀式袭击,也要与美国战舰拼死,这是二战日军最大的特色之一。
也是日本军校的罪恶之源。
陆士演习
四、天皇的总结
正常一个日本农家的孩子,13岁入陆幼,从地方陆幼到陆士毕业,不说升陆大深造,也需要约10年的专业军校培养。
这10年的封闭式军校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完全脱离家庭、社会,完全被军方洗脑、控制,完全成为军国主义胚子。
这样培养出来的军官,固然作战素质够专业,但也不可避免地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懂打仗不懂政治,信精神不信物质,知服从不知变通,看局部不看整体的特点。
所以,日军强调无谓的拼死。在日俄战争中,面对不可击破的俄军阵地,日军不知改变战争方略,仅凭对天皇的绝对忠心,而疯狂实施人海战术。
陆士训练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1874年正式建立到1945年撤销,一共开办61期,培养了36900名日本军官,他们带领日本皇军从甲午海战打到日俄战争,打到侵华战争,打到太平洋战争,打出了盛极一时的日本帝国,打出了史无前例的惨败亡国。
1939年7月5日,日本陆军省不顾外务省反对,强行推进日本与德意结盟,38岁的天皇裕仁,对陆相板垣征四郎抱无可奈何地怨道:
“陆军走上不择手段、独断专行之路,正是陆军幼年学校教育的结果,是陆军采取德式教育的结果!”
陆士教室
陆士熔炉培养出来的军部,掌控了政府,挟持了天皇,此时的裕仁,已经意识到国家之危,但他不愿、不敢也不能阻止军国主义的步伐。
1945年8月,日军惨败投降。9月9日,裕仁在写给疏散到外地妻子的信中,总结日本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军人过于看重精神,忘记了科学。”
这一切,源于日本军校的滥觞?
==================
参考文献:
比克斯《真相》新华出版社2014年
李德福《冈村宁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蒋丰《旧日本军校用试题洗脑打造战争狂人》
李铁汉《明治时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9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