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皇权至上,奴化人民,又为何注重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皇权至上,奴化人民,又为何注重教育

中国社会一直都注重教育。早在孟子的时候,他就将教育一直连在一起。还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孔子在土崩瓦解的春秋战国时代想要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他屡屡受挫,但是也享受着尊崇地位,不断被历代统治者加封,直至清代把他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如今还成为了中国一张靓丽的文化明信片。而中国首创的科学制度也持续了上千年,并对周边国家有影响。和西方相比,我们国家算得上是非常注重教育了。这可以对比一下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那一段教会统治思想的时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封建社会讲究教育,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荀子在《礼论》中进一步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先祖和君师三者相提并论。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韩愈在《师说》里有具体的论述,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强调只要有真理和知识的存在,也就有教师存在,这样思想无疑影响了社会风气,促进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在封建社会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封建社会历代尊师传统不无关系。旧时的学校在建校和开学之初还要举行“释菜”,“释奠”之礼,以祭祀先师先圣。“释菜”是供俸蔬菜,礼比较轻,“释奠”是除供奉蔬菜外,还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但不管礼重礼轻,都体现了对老师的敬重。


第二、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有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充分体现了读书的崇高性。过去还有许多人家门口挂着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和重教的集中体现。封建统治者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以科举为手段,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吸引一部分读书人参与政治,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的文化心态的形成。而这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成为固定的社会程式。


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大都喜欢在泰山封禅。意思就是昭告天下自己是君权神授。这是和西方文化有所相同。但被西方称为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统治时期,却不断地排斥异端思想,奴化自己的子民。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原因。我想这不仅是和地理有关系。我们中国属于大河文明,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相对来说比较开化。如果放任思想教育自由,全社会提倡教育的话,它们开化的思想可能会对统治有威胁。


而我们中国的大河文明就不一样了。西有青藏高原,北有蒙古大草原以及长城的隔断,东与南临海。独有的地理位置使我们的人民如果大力发展教育的话,就会形成一股社会合力。而且这种地理形势所形成的文化心态也比较崇尚和平。厌恶战争。这对于强化统治是很有利的。再者,我们中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是儒家经典。这里面也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思想。


给每一个读书人灌输的都是一种读书报国,匡扶社稷的大愿。后期的八股文虽然提高的是读书人的文采。但更客观上来讲,它禁锢了人的思想和灵气。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奴化人民和发展教育完美的合二为一。因此,即使在讲究王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统治者依旧愿意全社会大力发展教育,而不必担心这种教育会对自己的上层建筑主进行侵蚀和损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823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