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旗手”陶行知:留学回国扎根农村,千选万择唯有教育立一生

“教育旗手”陶行知:留学回国扎根农村,千选万择唯有教育立一生

有人,甘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有人,愿意为理想抛弃繁华,追寻心中之志。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陶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他曾先后在金陵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多所大学研修教育学,这是他毕生关注教育的重大引子。1917年回国以后,拥有高学历的他被好多大学争相预约教学。他只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教学了短时间,就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农村。

千选万择,唯有教育立一生。

回国后的陶行知,毅然抛弃了几百大洋的大学教授工作,选择了一条艰难困苦和希望渺茫的路。他希望万千贫民有可能去接受教育,他决意要靠自身的力量开始去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因为当时有2亿文盲,约7000万儿童没有可能接受教育,子承父业地去劳作。

陶行知先生告诫世人说,我们的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如果农村没有改观,那么国家就没有希望。

扎根农村,身体力行做教育。

甘心做大事的人从来不是空口说说,确定心意以后,陶行知便立即上书辞职,去到了农村。陶行知先是建设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后又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天赋才能,在普修课外,还专门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让孩子们德智体均衡发展。

陶行知创办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虽然经济困难,但陶行知心智坚定,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

为了办教育,陶行知先生把捐献比作打仗,需要计谋和胆量。在一次社会各界武训留念会上,陶先生布下一个阵势,准备“突然袭击”。会议刚准备结束,潜伏在听众当中的育才捐献队的同窗们拿出捐献册和盆子,希望大家慷慨解囊。与会人士无奈也无得办法,笑着说陶行知的聪明,拿出来了部分钱款。听说这次捐献所得款项,都够全校师生一个月的伙食费了。

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苦,有时候甚至于到了山穷水尽的道路。一件呢子大衣穿了数年,最后给了当铺,只为学校的一顿饭钱。一件衬衣穿了洗,洗了穿,洗了的时候就不见客,光着上身伏案写作。写作的稿费一拨下来,就立即为学校购买相应设备书籍。陶行知先生的行为可谓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在他离开之时,人民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209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