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个人成长|很庆幸,我放弃了北大光华和五道口的MBA

个人成长|很庆幸,我放弃了北大光华和五道口的MBA


(照片摄于2018年10月,美丽的斯坦福校园)


人生总是会有很多遗憾,但是可能到某个时间点,对于过往的一些遗憾,你会突然变得释然,甚至庆幸。


虽然在有些人眼里MBA并不值钱,但北大光华和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MBA项目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花钱就能上”,真的申请过的人会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认为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五道口金融学院更是中国最好的金融学院(没有之一)。


对于一个有“名校”情节,小时候因为没见识没敢尝试去靠近“清北”的人来说,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拿到了北大光华和清华五道口&康奈尔的MBA项目的Offer,最后又选择了放弃,一直是心中的一个遗憾。


翻到当初的邮件,已经释然,甚至开始庆幸犹豫再三之后的放弃。


先说说当初为什么申请吧,大概因为骨子里还是个“好学生”。


2016年,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海外业务部门”。当时除了负责一部分金融产品的设计之外,还主要参与负责内部打算独立出来融资的“美股创业项目”。后来金融产品设计因为监管合规的问题基本暂停,而“美股创业项目”因为各种问题也很难有进展。27岁的我,看着身边不少人去读书(玛氏的小伙伴出来后1/3选择去读了个MBA),于是就冒出了再去读个书的念头,作为一个一直以来好好读书的孩子,总觉得读书是最有效的跳板之一。拿到录取通知书,高兴之后陷入纠结,“到底要不要去读呢?”,心中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是为了在逃避什么,但又无法完全说清楚。交费的最后一天,在外地团建,实在赶不过来交费,加上当时老板也不是特别支持,最后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放弃了。


而2018年我换到一家专注于东南亚市场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负责海外理财业务。在该业务发展不如预期的时候,我再次想到了读书这条备选的路。这次拿到offer其实特别高兴,因为自从上次放弃北大之后,一直是心里的一颗“朱砂痣”,而这次还可以有去康奈尔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最后高昂的学费(每年光学费加上每年2次的康奈尔交流费用全程下来要接近80万,还不算上平时的社交),让我犹豫三次,最后还是忍痛放弃了。


梦想的学府,两次失之交臂。为什么开始庆幸呢?


我想大概是缘于更清楚和笃定了自己要什么,而当下阶段什么又更重要,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为了抓住主要矛盾,你必须作出一些舍弃,不能什么都想要。


1,人的职业核心价值来源于哪里?



现在都在说很多30岁的人就开始面临“中年焦虑”,其实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职场焦虑”。那这种“职场焦虑”甚至“中年焦虑”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自我价值”的不自信从而带来的“职业不安全感”。自己年纪在增加,但是自身的价值似乎并没有同等比例的增加,出去跳槽不一定能轻易找得到目前同等薪资水平甚至更高薪资水平的工作,而要接受比目前低的薪水职位甚至转行从头再来的话,不仅脸皮和面子不太能接受,已经上去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也不太允许。而对于自我价值的不自信通常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个人没有核心竞争优势。自己掌握的技能并不具有排他性,进入门槛并不高,可能刚毕业几年的人也能干得比他好,但拿得还比他少。

2)工作本身没有积累性。自己掌握的技能或者资源并不能随着时间同步增长,模式比较单一,只是不断的重复性工作,不能带来更多的视野或者机会。

3)工作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有的工作进入门槛很高,比如顶级投行和咨询(至少要求TOP学校毕业,面试筛选也非常严格),不得不说进去的真的是“精英”。但就我认识的在里面工作的小伙伴来说,他们基本没有太多个人时间,对身体和生活造成的“伤害”在我看来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短期内还可以承受,长远来说,大部分人无法一直承受。

4)收入模式单一。这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收入来源只有工作这一份收入。所以会有人说,让人焦虑的不是“月薪三万”,而是“月薪三万”的收入模式,如果有1万是来自工作,另外2万是来自于房租,那估计大多数人就不焦虑了。


读个MBA,看上去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学历,认识更多优秀的同学,但我并非特别擅长和热衷社交的性格,不善于在那样的环境下包装自己,更没有足够的资源去交换,认识更多的优秀的人又能怎么样?


我个人的核心职业价值并不会因此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提升。


2,以终为始来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敢要么?现在做的能让你得到你最终想要的么?



有人采访过很多真正成功和伟大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人能够忍受创业的艰辛,驱动他们的往往是因为“不成功“带来的“痛苦”。


正如梁宁说过,“快乐是种天分,但成就最高的那批人,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有人受不了不被人围绕着需要的痛苦;有人受不了不是注意力焦点的痛苦;有人受不了有人在他前面在他上面的痛苦;有人受不了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痛苦。向上爬、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日复一日的日子,委实并不快乐。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而我越来越清楚,那种“成功”并非我想要的,因为相对于这种“痛苦”的天分,内心最深处我更想要有可以选择“快乐”的能力,可以更好的去享受人生,没有束缚,有选择的自由。


之前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我有什么?我可以够着什么?然后根据这些去选择我要什么”。上MBA是我试着踮起脚来就可以够着的,是我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自以为可以凭借它“往上爬”的工具,也是我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情况下的一个“避难所”。但这个阶段,80万的学费和2-3年的宝贵时间,其实并不能让我更多的拥有这种可以选择“快乐”的能力,负债去“读书”反而会让这件“快乐”的事情多了几分功利性和负重感。


“1%的人真正的会思考,5%的人觉得自己会思考,其余的人都不愿意思考。”


当下选择“读MBA”其实就是“不愿意真正思考”,是让自己再多出2-3年时间去逃避。很多时候,早点想清楚了自己到底要什么,才知道怎么去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去拿到想要的。


所以庆幸来源于,我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在真实的努力。读书依然是梦想,它是快乐本身,所以不应该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也不是避风港,会在某个不缺钱也不缺时间的时候,更加从容和优雅的去了结这个情节。



那时候,走在校园的我,应该会笑得像开篇在斯坦福校园那样灿烂。


关于我:

外经贸金融硕士,前TOP快消外企“综合管理培训生”,后转行互联网金融行业做“财富管理”相关工作,做过金融产品设计、运营、独立负责过海外金融创业项目等。

投资理财达人、保险行家,炒过数字货币、美股、基金等,熟悉海内外保险等各类金融资产的的综合配置,立志4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小目标,同时帮助更多人管理好财富。身边有律师、会计师、私人银行等专家朋友。通过CFA一级、CPA单科、证券、基金、保险等从业考试。

爱健身和健康的食物,坚持健身400+天。

爱写作,终身成长者,打算周更至少7年,梦想40岁之前出书,然后写一辈子。

微信公众号“Lisong的自由世界”,同频的朋友可以多交流,也请多分享下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这样的交流和交换对双方也更有意义~(加微信请注明“加微信的原因+姓名+城市”,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01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