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学语文课文《最后一课》,很多人都会有印象,但课文背后发生的故事估计很多人知之甚少。
如果提起几个名词,阿尔萨斯、洛林、莱茵河、普法战争,又会觉得异常熟悉。课文《最后一课》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故事的背后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陆强国围绕沿着莱茵河争雄的百年历史。
- 01 来自异国课堂上的感动
上初中的时候,学习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被课文里的故事感动的热泪盈眶。主人公小弗郎士生活、学习在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小学生,经常迟到逃学。有一天早晨,他上学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老师骂他,加上韩麦尔老师说过要考学生法语分词,可是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就想着不去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小弗郎士一路带着害怕的心情到了教室,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今天却没有骂他,反而很温和地叫他快坐好。正在诧异的时候,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学生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老师果然提问了小弗朗士,点名叫他起来背书,但主人公开了个头就背不出来了,万分的懊悔和自责向他袭来。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但小弗郎士却没有机会再学了。
课文《最后一课》插图
- 02 德法历史上几易其手
阿尔萨斯和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隔莱茵河与德国相邻,19世纪中期开始成为德法长期争夺的焦点地区。该地区先后经历过普法战争、一战、二战,在法国和德国之间几经易手。中学语文课文《最后一课》的背景就是普法战争的结束,法国败于德国,签订割让土地赔款的协议。
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年到1871年,交战双方是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战争导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下台,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协议,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被迫由德国占领,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激发了法德之间的矛盾。普法战争后,德国在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推行德语,意图同化占领区人民,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突的火线。一战后,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还一度占领了莱茵河对岸的德国鲁尔地区。二战后,德国军队先打败法国,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以及法国北部,后被法国收复。
可以说,每一次法德战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就面临一次易主,当地居民就要被迫学习新的语言,《最后一课》背后发生的故事就要再发生一次。二战后,法德开始反思战争,力图实现民族和解,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成为了法国与德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法国和德国两地之间早已经没了边界,两地居民不需要任何检查就可以自由来往,欧洲议会的总部也设在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
今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平和安静
- 03 德国风情不止于建筑,还有美食
斯特拉斯堡位于法国东北部,大东部大区的首府,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最大的城市。斯特拉斯堡市区位于莱茵河西岸,东侧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隔河相望。市区沿着运河留下很多漂亮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和样式普遍与巴黎的建筑风格迥异,更像德国的建筑式样。巴黎的房屋建筑平铺直叙,在平原上向四周铺开,多以石头、砖为建筑材料,外观以灰色为主色调,而斯特拉斯堡的建筑多沿河建造,以砖木建筑为主,外观以黑色、白色为主,偶尔点缀红色,明显受德国文化风格的影响。
法国的美食很多,尤以法餐出名,法餐讲究精致,但在斯特拉斯堡却不是这样。在当地,不管是快餐店还是大教堂附近上档次的餐厅出售的菜品较多以香肠、酸菜、烤猪肉为主,和莱茵河对面的德国餐厅没有太大差异。
巴黎的建筑外墙颜色多为灰黄色
斯特拉斯堡的建筑基本上都有黑色的线条框
当地美食中会有德国传统美食中的土豆泥、酸菜
- 04 综艺《中餐厅》的拍摄地
2018年热播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二季的拍摄取景地——科尔马小镇就在阿尔萨斯地区。科尔马小镇在网上被称为童话小镇,小镇风景优美,城市建筑、人文风情和斯特拉斯堡几乎一样,家家房屋上挂满鲜花,穿梭于运河上的花船点缀着城市的美景,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童话小镇科尔马位于阿尔萨斯地区
时间如白马过隙,转眼100多年过去了,有幸到此一游的旅客,有谁能想到如今静静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如此多的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