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香港这座城市太快了,如描述的那样:西洋菜街客似云来,茶餐厅快到打脚,港人三两下吃完一碗云吞濑粉,然后迅速隐匿于摩天大楼里;而四面八方涌入的游人,停留几日,又各自奔向不同的远方。但这里也囊括了一些非常有生活气息并且能让你慢下来的元素,码头、海湾边吹来的风是慢的,站在山头望向空中漂浮的云穿过高楼的速度是慢的,即便我们步履不停,也可以抽出时间去这个城市里的山与海之间小放纵一把。
说到看海,这里的海不仅水质清澈,与天媲蓝,而且到达交通相对便利,与城市融为一体,着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海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活气息,看着星星点点岛屿点缀的海域,香港,好像也没有那么快节奏了。
说到登山,这里又有多条出名的徒步路线,让你在山中感受阳光穿透云层,倾泻而下之感;让你能以上帝视角,一览不远处的“石屎森林”;让你豁然开朗,在拥有山的同时,也拥有海。
飞鹅山,勇闯自杀崖
飞鹅山是九龙最高的山峰,位于香港的黄大仙区、观塘区、西贡区和沙田区的交界,游人可在此饱览整个九龙半岛、香港岛北岸、沙田一带和蚝涌近海一带的景色。每到周末,当地人会驾车前往此处郊游,绝大部分的人也都如香港电影电视剧里呈现的,到观景台附近欣赏美景。而对于飞鹅山来说,最负盛名的自杀崖,因为给人危险、刺激的印象,只是被部分徒步爱好者列入目的地。
因为2015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的一张获奖作品——《野孩子追梦的世界》,自杀崖成了我们此行最期待的部分,是在这里享受遗世独立感,还是欣赏蓝光下的香港夜色?只要你够勇敢,两者兼得不是难事。
考虑到傍晚7点日落,我们大约下午4点左右搭的士到达了百花林附近,跟着导航,走入左手边一条不起眼的山间小道,因为是木台阶与石头相见的上坡路,坡度上升快,天气闷热难耐,又时不时落点雨,我们走走停停大约花费五十分钟才上到电视发射塔附近。庆幸的是,头顶的乌云均向另一侧飘散,心想今天该有一场完美的日落,转身之余先是见到了大大的彩虹,继而整片城市森林与我们坦诚相见。
说徒步是最能接近那些神迹与自然风光的方式,对于香港来说,眼底用钢筋水泥堆筑起来的城市本身就是神迹,而怀抱城市的山与海就是自然风光,徒步让我们得以二者兼得,体会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快感。
走过电视发射塔下的停机坪,穿过山峰中狭长的小路,在到达山峰尽头之前,会遇到需要手脚并用才得以穿过的困难部分,但此时更多的是被兴奋与放纵的情绪掩没。
众人围观拍摄的山峰尽头,有一块凸起的岩石,有人在那里放无人机,有人兴奋地呼喊并摆着各种姿势,想要抵达这块岩石,还必须沿着山峰边缘人为踩出的路,走上一个“Z”字才能到达。
等待拍摄的间隙,我们越来越觉得这里的视角与照片中的自杀崖有差异,因为视线范围内也没有其他岩石,来回构图后仍保持疑惑状态。此时,已接近日落时分,看着爬野山下山的那几群青年,在不远处的山腰上聚集,某人探身往下看清楚缘由,才知道眼前这块凸起的岩石下方才是悬空的自杀崖。迅速在这里留下身影后,不管前方是什么样的路,好像都没有顾虑太多,手脚并用着爬向终极目的地。
城市中折射出的金色光晕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续点亮的霓虹灯,等待夜幕降临的这段时间,恰恰是最适合摄影的柔光时刻。
美丽的风景并不会缩短该走的行程,将浸满汗水的纸巾塞回口袋,坐下来的时候,腿已经不听使唤了。仔细想想这里为什么被叫做“自杀崖”,除了因为过高的房价、城市空间狭窄压抑而导致的城市人压力过大,从而来此自寻短见的说法;在我看来,从到达的难易程度上说,因为最后这段路,左右两边都是悬崖,一旦踩空跌落就真的玩完了,好像与名字的立意更贴切,也许只有亲自走过这段路,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吧。
路线:
1、我们的路线(因为看夜景,必须原路返回)。观塘线彩虹站B出口,打的从清水湾道进入飞鹅山道,在百花林附近下车,从图中的徒步起点1上山,经过40分钟左右(看个人登山速度)到达电视塔发射站,后手脚并用下到正下方的自杀崖,原路返回,但由于夜晚无车上山,需要走到飞鹅山庄方可叫的士。
2、不走回头路(必须避开夜晚)。去程同路线1,回程顺着自杀崖继续往下攀爬(图中深紫色段,无步行台阶,全程野路)直到图中的徒步起点2处。
3、不走回头路。从图中的徒步起点2出发,徒手攀爬至自杀崖,这一段有经验者大致需花费30—40分钟(不算拍照),坡度部分60度左右,后向上攀爬行走至电视发射站,再沿徒步路线1 下山至飞鹅山庄。
卢吉道,换个角度看维港
卢吉道建于1913年至1914年之间,位于太平山山顶薄扶林郊野公园一带,是一条环山而建的步行道,也是香港最著名的观光径。在这里漫步,既能涵养身心,吹一吹太 平山 的风,又可以居高临下,饱览山下西营盘及西 维多利亚 港的风景。
众所周知,太平山顶的云霄阁是欣赏维港夜景的经典位置,然而,很少有人会放慢脚步,去临近的卢吉道上走一走。这里是适合从白天一直呆到深夜的好去处,清晨时分,你就会在这里发现徒步爱好者的身影;夕阳西下时,汇聚在维港上的建筑都会绽放金光,反射到玻璃幕墙上的云、山与海也变得闪闪发光,可谓是美轮美奂;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卢吉道仿佛成了流动的观赏席,每隔一段,你都能发现停下脚步举起相机拍照的人群。
都觉得香港是一座拥挤的城市,并不适合用来放松心情,可只要转换方式,你照样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得空间与美好角度。
交通:金钟站B出口沿路标找到15路快速直达巴士乘车点,20分钟直达山顶停车场,走过密密麻麻排队进凌霄阁的人群,就能看到卢吉道的路牌。
合一亭,港中大里的世外桃源
港中大前任校长金耀基教授誉之为「 香港 第二景」的合一亭,位于新亚书院学生宿舍学思楼与知行楼之间。亭之兴建乃为纪念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先生及其所著的《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谓人道、天道是相通不隔的。合一亭选址巧妙,如院长黃乃正教授云:「一池清水,二树半抱,非传统园林,有现代笔意。」亭前水池更可营造水天一色的效果,发扬天人合一的意念。
交通:东铁线大学站出站左手边乘坐校园免费2路巴士到新亚书院下
西环泳棚,见缝插针不如发现新视角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公众泳池还未普及,西环泳棚便是当时为了市民游泳而搭建的地方。为了泳客们下水,这里出现了长木桥,方便他们更衣贮物,又出现了简陋的棚屋。近年来,游泳的市民已经不多,因为ins上的一个火爆机位,这里显然成了摄影迷们争相到访的热门地,再配上日落时分的绝佳光线,这里时常出现排队两小时,拍照2分钟的情景。
如此闷热难耐的天气配上多虫的现状,并不适合在此多逗留,然而不想草草打卡收场的我们,见缝插针之余,找到了别有洞天的视角。小峭壁上常年延伸的枝,仿佛将海与不远处的城市分割开来,凸出的薄薄石块,正适合点缀上些什么,来为整幅画面点金,被虚化了的背景,让你分不清这里是城市中还是海岛上,也许没有之前的网红机位,你大概很难辨认出这里竟然是西环泳棚。
另外,要提醒有打算去西环泳棚拍照的小伙伴,一定要带上驱蚊水,不然就是拍蚊不是拍照了。
交通:1、坚尼地城站C出口,沿着导航步行1.2公里 2、出站后右手边搭58路巴士可直达。
沙湾径,写真拍摄的好去处
沙湾径位于海岛南区的大口环,又称沙湾。沿着海边石堤走,你会发现居民自制的秋千被重新装挂在树枝上,待到日落时分,往上一坐,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这里,也经常会遇见附近的居民沿着海边跑步、散步,或是遛狗,或是坐在石堤上等候日落。与西环相比,这一带因为离码头不近,更脱离了城市的喧嚣,留下的是深邃的海水,此起彼伏的潮汐声和海鸟掠过的身影,大自然浓郁的气息正淹没着我们心中的那份焦虑感。
除了适合慢下来,这里还是人物写真拍摄的好场所。成排的礁石,沿海而伸的半弧形堤坝,天气优良的时候,海面湛蓝,枝叶嫩绿,配以日出日落时候的柔美光线,无论是满赋青春活力的日系风,或是热情洋溢的海岛风,少女气的小心思与暗流涌动的惆怅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呈现。
因为环境色调以蓝、绿、深灰、棕黄为主,被拍摄者的服装颜色应以黄色、白色、或表现大气的黑色为宜。
交通:建议同西环泳棚一起游玩,可乘坐58路顺着下来在麦理浩康复院下车
生命是行走的影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行走的路上消解
晚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