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责任,叫养家糊口;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失去双足的贫困户——韦小王,通过自己的自强不息和驻村干部的大力帮扶,身残志坚,把生活“走”在了前面。
日前,一大早,韦小王简单收拾后,戴上自制的篮球护膝,拄着拐杖下楼了,他骑上自己改装的三轮车,到街上买了一包白菜种,然后朝着广顺镇“微田园”走去,刚刚翻犁结束的地里,还留有水分,他要趁着时机把菜种种下去,挖坑,放菜苗,盖土......动作格外娴熟。
在基地里,三三两两的群众各自忙碌,韦小王除了动作稍微缓慢一点、身子矮一些之外,与大家相比并无异样。播种前,他还细心将土团子拍散。“播种时用心些,收获就会多一些。”韦小王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连同菜种一起放进了地里。
38岁的韦小王,以前家住代化镇斗麻村岜洞组,因为家庭贫困,便外出务工。2014年,在江西做工时,因为机器出现故障,韦小王便去修理,不小心一只脚陷了进去,拉不上来,接着第二只脚也跟着掉了进去,两只脚板被压断。
失去双足的韦小王,无疑是致命的一击,顿时,让他感到绝望,想到年迈的父母,尚小的孩子,心里十分难过,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沉重的债务和生活的艰辛,让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没有工作能力的韦小王,只能选择回家。而家里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他的妻子身上,靠他妻子外出务工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目睹妻子的艰辛,韦小王深感愧疚。于是,便开始振作起来,自己学开三轮车,并改造车子的踏板,来适应自己的双腿,接送孩子上下学、上山砍柴......
“脚刚被压断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打工又打不到,怎么过生活。当时小孩子又小,又怕老婆跑,想去想来,心情怎样想都不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韦小王讲述到。
2018年初,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韦小王,尽管斗麻村自然环境恶劣,家里生活条件差,但他还是拒绝搬迁,除了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世俗的眼光外,孩子上学、家庭收入都是他最大的顾虑。了解情况后,广顺镇移民社区脱贫攻坚队多次上门劝说,最后韦小王才勉强同意搬迁。
2019年3月,韦小王终于从代化镇斗麻村搬到广顺镇移民社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搬迁后,如何消除韦小王的顾虑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攻坚队立即采取措施,积极沟通协调,帮助韦小王把农村低保转换成城市低保,每月补助资金3500元,并介绍他的妻子到附近的蔬菜基地、食用菌大棚及天龙公司就业。
此外,攻坚队跟学校协调,不收取小孩任何读书费用,就近解决读书问题。同时,在安置房源时,帮助韦小王协调最低的楼层,并给他配置新拐杖、轮椅,解决他的出行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韦小王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通过方方面面的帮助之后,现在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现在他的思想改观非常大,生活态度也很积极,像小区开展任何活动都积极的参与。”广顺镇移民社区脱贫攻坚队副队长郭付能说。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现在韦小王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学会感恩和懂得知足。他也深知,端正生活态度,才算不辜负众人的帮助。
2019年10月,广顺镇移民社区大力发展“微田园”项目,韦小王分到了自己的“菜园子”,没事时,就跪着去菜地里除草。韦小王说,自己只是失去双足,但没有失去干活的能力,不能务工,就做一个本分的农人,除草、种地和好好活着。
如今,韦小王种出的菜,多余的就自行卖出去,或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增加了收入。从搬来后,韦小王更加自力更生,努力拼搏,每天精心打理自己的菜地,加上妻子有稳定的工作,孩子乖巧懂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现在要好好把小孩养大成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虽然腿不方便,但是为了生活,就是跪起也要‘搞活路’。”谈及未来,韦小王毅然决然,信心坚定。
作者:王昊坤
编辑|:周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