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有朋友最近运气不好,整日介唉声叹气,也安慰过几次,听不进去。人们大多这样,听不进去的时候一般是运气不好的时候,等听的进去的时候,一般生活又平平静静,都是风浪过后的事儿了。后来见他又发了个动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按他的意思,是说,这老天爷真不够意思啊,让生活在世上的万物活的猪狗不如!
既然让我生在世上,何不让我痛痛快快、万事如意一些?
你瞧这就开始抱怨老天爷它把大家伙儿当成祭祀用的那种没有生命的草狗了(古时候结扎草狗以作祭祀用)。
其实非要深究起这句话深意呢,正确的解读是这样:
天地并不区分“仁”或“不仁”的概念,万物就在它的生息法则里自然地生化繁衍、生老病死,很自然地从荣华走向枯萎。
它不会对你一个人特别好,也不会对其它众生特别差。你安好时,大赞老天爷真好,“真是苍天有眼啊!”,说了没用,因为这句话说了,它听见了也不会有什么态度立场,也不会以后对你“更加照顾”;你失落时,就算把老天爷骂的猪狗不如,什么“God is a dog”,没用,它听见了也不睬,因为猪狗和其它众生在它眼里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雨落下成水,水蒸腾成汽,汽又遇冷凝结成雨,周而复始,万物肉体生和灭都在相互转化,甚至这些“雨”、“水”、“汽”都是些名相上的名字,对它来说都一样。所以,它晦暗而博大,深沉而难测,如流水般生生不息,你处在其中,只是一滴水那样,只能顺势而为,不可说它“仁”还是“不仁”。你也不知道你是在江里还是海里,当你推论它是大河,其实它流到了大江,当你终于感叹它是大江的时候,它百川归海,奔泻的江水到这里才停下了脚步,内里却是暗流涌动,变数始止复生。
也有人说仁指“人”,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后面其实还有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说“仁”是“人”,那么“圣人不是人”,就很难通顺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把“仁”常挂心中,中而庸之地对待百姓,让百姓各自自得其所,就已经是真正的“仁爱”了。
据知乎网友鲁鲁小兄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其实不在《道德经》原文里,据央视其中一期《探索发现》里讲的,屈原墓里出版的《道德经》里不存在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极可能是看了儒家经典又看了老庄经典的学士,在儒家“仁”的对立面,创建了“不仁”的概念。
不管这句话是真有,还是假有,表面看来,倒确是老子思想观念的浓缩,天地无为,所以万物自然发展,圣人无为,所以百姓不因教化而自然受到教化。
有很多统治者做不到不仁和无为,他们自以为是仁爱有为的君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指导百姓。比如今天告诉农民,种水稻比种小麦赚钱,大家把麦子拔了种上稻子,明天告诉牧民,养羊比养牛效益高,赶紧把牛宰了买小羊羔。这么胡乱折腾之下,百姓必然越来越穷。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们自由发展。他们自己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养活自己。
像前面文章孔子问道于老子里提及的,尧帝提倡孝亲,于是大家开始对家人特别好,自此大家有了“亲疏有别”的概念;舜帝提倡智慧,所以大家孩童都开始咿呀学语,古时候的恶劣环境和营养条件让他们早早夭亡;另外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周公怕周成王年幼,代为辅政,杀了几个重臣,自此开创了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先河,曹孟德之挟天子,司马昭之心等等,恶习皆由此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