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若想入禅,心先入俗

若想入禅,心先入俗



年近岁末,北方的雪已经下了好几场,草木都蓄了冰心,入了冬天的俗;而南方的雨却从来都不心急,纷纷扬扬,绵柔得似乎要把冬天融化,入了春雨的禅意。

过年,是孩子们的祈盼。成年人因为见惯了世俗的过往,诚然少了些许儿时的俗,多了几份成熟的禅,但过年的喜悦之情总是难以掩饰,新衣服该添的就添,年货该办的就办,拜年礼品该买的就买。禅心总抵不过乡俗的诱惑。

乡俗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生活赐予的美味,有小马驹爱闻的草腥味,有小牛犊爱咀嚼的黄豆味,

少年时,村庄没有节育手段,娃娃生得多如麻雀,成群结队,在村子乱跑,闹得鸡犬不宁。当时因食物匮乏,饥饿成了孩子们生存的威胁,挑动着每个热爱生活的动物的神经,要生存就不能要面子,必须入俗。

饥饿会使俗人的嗅觉异常敏锐。哪怕有人吃块糖,大老远就有人能够闻到气味,立即通知大伙围拢上去献媚讨要。如果不愿分享,可能就会遭到群殴,捏鼻子的捏鼻子,捏腮帮的捏腮帮,硬生生地把一块糖从嘴巴里给抠出来,嚼碎供大家分享。所以分享是我们从小就要自觉养成的习惯。而且我们也曾经一起试尝吃植物的根茎,并最终发现白嫩的芦苇根,跟藕和甘蔗一样,可餐充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是个不错的乡俗总结,听起来似乎也有一些禅意。

少时,大人们整天忙于田间植物管理,而疏于对自己小孩的管理,我们成了一群独立的野蛮人,但乡俗让我们自律,没有变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同,但分享的思想应该都相同,团队的协作也不可能不同。

乡俗就是把家乡的美丽风景粘连在记忆的最动人处,让它有了禅意,挥之不去,思之愈美。


我们村庄离三垛古镇约有十多里路,那时古镇里曾有过我们少年的许多梦想。

古镇位于水流湍急的澄子河与三阳河交叉口, 历经八百年风雨沧桑,仍然繁华屹立。镇内河流成网,商船如织。春日里,清风徐徐,柳丝依依,粉面桃花,掩映成趣。船在河上游,人在画中行。宽阔石拱桥栏杆石匾上三个隽永大字《流津桥》,远远就能看见。到了流津桥,就到了繁华的古镇中心了。

沿着“流津桥”旁边的石头码头,拾阶而上,就是古镇最热闹的二街。附近有大小带字号的街铺几百家,商股云集,居民集结。从早到晚,人流如潮,络绎不绝,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好一座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水乡的美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年幼的心灵里,即使沧海桑田,也改变不了对故乡纯美的记忆,我们心灵入了故乡风景的禅。


乡俗是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肥沃的历史土壤里,日久弥壮。

古镇三垛旧时也称三墩,因境内有三个大墩而得名,岳飞屯兵抗金时还用此名,后来宋朝赵惇做了皇帝,因墩与惇同音,为了避讳,才改成三垛。人名避讳听说过,居然地名还要避讳,天下奇闻!

北宋大诗人秦观,也是三垛人。他的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自古,文人墨客对天上虚无缥缈的银河赞美诗文不计其数,但他们都一致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悲哀和同情。唯有秦观脱了俗,独具匠心,心有高标,超然地道出了爱情的禅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古七夕绝唱,把爱情的标杆一下子从肉体升华到灵魂的高度,令人拍案叫绝。

三垛古镇也因为秦观的七夕诗成了“中国七夕文明之乡”,驰名遐迩。秦观的禅意却让古镇人们的心灵入了上千年的俗。

乡俗是儿提时的文化熏陶,让我们从小就对古代诗词有了兴趣,对古人有了了解,对美好事物有了不懈的追求。乡俗会影响一个人一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难以忘怀。

时过境迁,而今又快过年了,自然不再似孩童般只是馋着美食的俗气,而是更加怀念着少时乡俗那一份美好的禅意,怀念着乡俗的那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怀念着过节时亲人团聚的那份浓热的乡俗和欢声笑语。这岂不是应了那句若想入禅,心先入俗了吗?

谢谢您评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9804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