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一片被人忽略了的土地,和一群被忽略的人。
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他们有一支粉笔,和一面黑板,为这里的孩子勾勒外面的天空。
他们叫乡村教师,也是撑在这片土地上的一群人。
他们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哪怕只有一名学生,有他们在,便让学校的红旗冉冉升起。
今晚,马云将为他们颁了一个奖。在2019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100多位乡村教师和校长将成为“2019马云乡村教育发展年会暨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最闪亮的人。
2019获奖校长
于春云——从坏学生到好校长
于春云曾经是一名"坏学生"。小学时成绩很差,初中时也一般。改变来自他高中时的班主任杨老师,他也励志成为一名像杨老师一样的人。
1997年,于春云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多年后,成为校长的于春云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杨老师的敬业精神。
于春云生病时,班主任杨老师到病床前耐心讲解、认真解答。受杨老师影响,于春云刻苦学习,成绩开始大步前进,名列前茅。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于春云的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师范院校。原因很简单,于春云想做教师。
于春云在工作方面认真负责,除了讲授文化课之外,他还教学生泡茶、辨别中草药。另外,他在学校推广“四季诗歌”课程,支持创办“是光”诗歌教育公益机构。
同时,于春云还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师资力量。他的学校办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全县一半左右考入985、211高校的考生均出自这所乡村初中。在生活中,于春云十分风趣,常与老师和同学聊天。学校的老师觉得他“是一个生动幽默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于春云说:“我当老师,我就下决心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我当了校长,建设一支负责任、有担当的教师队伍就是我的首要责任。”
班玛多杰——满掌飞翔,飞出大山
在海拔4500米的恶劣环境里,班玛多杰是青海达日县满掌乡寄宿制藏文小学校长。2016年他刚接手这所学校时,学校成绩在全县倒数第二。仅用了1年时间,学校成绩提升至全县正数第二名。任职期间,班玛多杰在教师制度上制定了本校规章制度,将教育教学上的无端事故减少至零。
班玛多杰克服困难,在学校开了音乐、美术课。他任职的学校也是全县唯一一所坚持专业音美老师专注音美教学而不带主课的学校。此外,为了提高入学率,班玛多杰时常要骑摩托车,甚至骑马深入牧民家中做家访。
班玛多杰希望这里的孩子都能飞出去,飞出这座大山。
史南城——生源保卫战
1992年8月,年仅19岁时的史南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迈进了农村基层教育的大门,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2012年9月,已经在教育事业上奋斗了20年的史南城被调到了古埠镇中心小学。
古埠镇是史南城的老家,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家乡教育的使命感以及自己对教育的承诺,史南城来到了古埠镇中心小学任职。
面对着生源锐减等重重困难,史南城迎难而上,在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古埠中心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很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年后,学校便由刚上任时的2317人锐增到3519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史南城的在治校过程里积攒下六件“法宝”——品德是灵魂,知识是基础,才能是关键,情感是动力,法治是维护,廉洁是保证。正是靠这六件“法宝”,史南城把一个又一个偏僻落后的学校变成了“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
2019获奖教师
韩建兵——3个学生和1个老师的学校
韩建兵生于山村,年少时为了求学走出大山。十年前,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重回故里,执教一隅。
韩建兵所在的教学点是水峪贯学区娘娘庙小学,这所小学目前仅有3名留守儿童。
这些年来,韩建兵始终扎根山区,坚守在教育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科学知识献给了孩子们和他教育事业。他一直以关爱学生、立德为民、助力脱贫为己任,给予学生们关怀,也尽力帮助乡亲们。2018年,韩建兵还承担起村级农技校教师工作,义务为村民讲解农技知识,为村两委进行电脑操作,为村里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十年的艰苦没有让韩建兵放弃,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让一个个孩子走出大山,自己却留在原地,默默守望。
李芳——边境上的守望
李芳生在河口县贫困山区的瑶族人家,村里没有学校,上小学就要到镇子上。靠着班主任王真明、副县长马子凡和州外事办谭红等人的帮助,李芳才从师范学校毕业。为了传递这份爱,李芳放弃了已经考上的公务员职位,选择做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面对更好的工作机会,李芳毅然选择留下来。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教学实践中,李芳发现寓教于乐的方式收效不错。于是她带领学生将学校旁的一块空地改成菜地,和孩子们一起挖地种菜,并把成熟的菜卖给学校食堂,用卖菜的收入开展班级活动。如今全校有九个班级拥有自己的菜地,许多家长还争相把孩子送到李芳的学校读书。
李芳说自己12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我,所教学生没有一个辍学。”
唐高群——愿化身为桥
罗田县河铺镇石头板教学点只有九名学生,唐高群则是这里唯一一名代课教师。唐高群今年45岁,由于先天左侧肋骨缺失,身体残疾,他看上去就像一座低矮的拱桥。
2004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石头板小学由原来的完小撤并成只保留一个复式教学班和一名教师的教学点。由于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任务重,责任大,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只有唐高群主动提出留在教学点任教。
从2004年至今,唐高群一直独自一人在这里坚守,每天七节课,每节课讲授两个年级的内容。课堂上,他是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师者。下了课,他是陪学生们玩耍的好友。在生活中,唐高群更像这些孩子的父亲,打扫卫生、烧水做饭,背年幼的孩子过河、确保学生安全,他一刻不松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15年来,唐高群“化身为桥”,引领着孩子们走向外面的世界。
阿长春——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阿长春从小生活在川滇交界的凉山州盐源县前所乡,这里是汉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区。作为一名蒙古族孩子,他饱尝了求学之路的种种艰辛:语言隔阂,交通不便,师资匮乏,信息闭塞......因此他更能理解求学的不易,也更愿意将自己奉献给这里的教育事业,奉献给这里的孩子。
阿长春从2000年开始在上村小学做代课教师,一教就是20年。在学校里,孩子们把阿长春当做父亲一样的老师。毕业了的学生回乡时总不忘去看望他,一句“阿老师,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就能让阿长春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执教20年,期间有朋友找他一起做生意,阿长春也有外出工作的机会,但他却选择留在了这里。他总是问自己:“如果我离开,孩子们怎么办?”他发现自己早已和孩子们紧紧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范林喜——“鸭公声”的教师梦
范林喜因先天双声带沟发育不全、声门闭合不全等疾病,总被嘲笑“鸭公声”,但他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2010年,他不顾医生的警告,依然走上了三尺讲台,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2015年当他得知自己的母校湖南天塘镇湖园里教学点因缺教师而面临关闭,十几个孩子面临失学的情况后,范林喜放弃了到中心小学任教的机会,选择了这个条件最为艰苦的教学点,承担起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14个孩子的教学工作。
医生曾告诉他,如果继续坚持可能会面临失声。但范林喜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即便失声也能用文字影响他人。
寄宿制学校:云南镇雄
10多个原本跟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回村上学
为了帮助“冰花男孩”一样的农村学生,2018年,马云公益基金会在贵州、云南、江西、浙江、河北确定了5所试点学校,逐步开始启动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其中一所试点学校便选择了“冰花男孩”的家乡昭通。
云南镇雄县花山乡黄连小学目前共有189名寄宿生,经过改造,学生们将拥有焕然一新的宿舍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据黄连小学校长介绍,寄宿制改造后,学校的读书条件更适宜了。十多个原本跟随父母在城市打工而上学的孩子,已经转学回到了家乡上学。(杨咏艺整理)
向坚守在乡村的老师们致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6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