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各种大小聚餐接踵而来,亲朋好友、同事熟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小酒怡情,这助兴的酒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常言道“头孢配酒,一吃就走”,但经常有人不当回事。
头孢配酒,会引发医学上称为双硫仑样反应的极度不适,从而危及生命。
“双硫仑反应简单的说,就是人在服用了一些药物以后,又喝酒或者接触酒精,就会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引起中毒的反应。最开始的时候,是在1948年由哥本哈根人发现的。双硫仑其实是一种用于橡胶硫化的催化剂,人们发现在接触这些物质的时候,再接触酒精,就会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
抗生素,尤其是头孢类、甲硝唑类,会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而乙醛有毒性,如果蓄积在体内,就会表现出轻重不同的症状。
简单来说,双硫仑样反应就是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在体内共同作用,中断了人体酒精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出现中毒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表现:
从面部潮红开始,继而出现头颈部血管舒张,并可出现搏动性头痛;随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并可出现意识模糊;更严重的反应包括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惊厥和猝死。
哪些药物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
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原因是头孢哌酮含有经典的甲硫四氮唑基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头孢曲松虽然不具有甲硫四氮唑基团,但有甲硫三嗪基团也可引起此类反应,另有头孢他啶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道,故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也归为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口服降血糖药: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
其他:氯霉素、酮康唑、异烟肼、磺胺类等。
服用头孢后多久不能饮酒?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是:药物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造成乙醛代谢受阻,使血液中乙醛浓度升高。
因此,一般用药后,多久不能饮酒?
- 一要考虑药物对乙醛脱氢酶的抑制强度;
- 二要考虑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 三要考虑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的恢复时间;
- 四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以头孢曲松为例,成人的清除半衰期约为8小时,约48小时后(经过6个半衰期)从体内基本消除;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常需4~5天后才能恢复,因此停用头孢曲松后,至少1周后才可饮酒。
75岁以上的老年人,头孢曲松平均清除半衰期通常为年轻人的2~3倍。因此,停用头孢曲松后,至少2周后才可饮酒。
服用头孢后,至少1周内不能饮酒和使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药物,1-2周后饮酒才较为安全。
饮酒后多久不能服用头孢?
主要考虑乙醇和乙醛在体内的代谢时间。
不同个体之间的乙醇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乙醇的达峰时间为0.8~2.0小时,消除半衰期为0.5~2.6小时。也就是说,约3~15.6小时(经过6个半衰期)后体内乙醇才能基本消除。
乙醛,作为乙醇的代谢产物,一是经肺直接呼出,二是进入尿液排出,三是与组织蛋白质、细胞DNA反应形成加合物而贮存在体内,四是在肝脏和红细胞中的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乙酸。体内的残留时间比乙醇要长,一般需要2-3天才能从体内清除。
饮酒后,至少3天内避免服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6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