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读书笔记丨 教育者的生命叙事

读书笔记丨 教育者的生命叙事

注:为避免版权问题,先附上感悟

读后感:很是期待,很是敬佩,知道在当前的教育举步维艰,渐行渐远的时候,有一批人为了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在开创着“新教育”的尝试,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也慢慢的开始广为人知,虽然还是受制于当前的应试的打压,但是凡事都有个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同当时陶行知先生,还有“春晖中学”,还有......非主流不代表不是正道。应该说当接受新教育滋润的孩子们的健康。快乐的的成长得到应正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进来!

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文库》总序中说道:中国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仅仅是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和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评与重构。

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

新教育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说的真好!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与其惶惶不知终日,只是完成每日的“任务”而耗尽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让我们的在每日的工作中能够体现出生命的美好,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也许会让我们更感受到教育的神奇的力量。

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呼唤和力量,生命的意义。当我们一旦开始对教育的思索的时候,开始尝试阅读的时候,必然需要找到一条要能指引我们前行的路。那么新教育一定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时间会验证一切的!从深层次来说也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更为遥远吧!

而在物质极为贫乏的年代,也没有书籍的年代,却开始了人类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等等一些先知先觉。在从自身的经历和对生命的思索,和同时期的一些学者的谈论中凝结了伟大的启蒙的思想精华。孔子的一生孜孜不倦的求学求知求道。东哥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总结甚是精辟啊,可以说孔子的之所悟的人生意义即使到了今日仍然有着灿烂的光辉。也难怪儒家的思想能长存几千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这点来说,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领悟的。

人从无知到有知,从受外部的环境的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发展的需求,一旦当你有幸开始去思考,去探询,开始寻求自我的认知,那么也许就是开始了书写人生!

这个世界唯有经典,唯有那些精髓的思想永存于万世,值得我们去与之交汇,从而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

附原文:


教育者的生命叙事

有幸读到新教育的几本书,我时时沉浸其中,如沐甘霖,如因醇酒。

在新教育电子书的总序中,干干(干国祥)写道:

新教育核心理念之一,是生命叙事,以及生命叙事过程中的多重编织。它最核心的意蕴是以下几条:

一、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

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叙事的唯一主角;

三、成熟了的人,将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

四、我们的生命叙事所运用的语言,来自母语、文化、阅读,而所有我们遭遇到的人与事,都将是我们生命叙事的一部分,无论美好还是丑陋,无论平淡还是离奇;

五、生命叙事是生命向外敞开自己,不断吸取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新语言的过程,是和经典,他者不断相互编织的过程......

博尔诺夫说:人是一种本质上虽不完善却努力追求完善的生物。那么,如何去追求完善?新教育所说的生命叙事,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航标。

正因为我们呢认识到自身生命的缺陷。所以,生命才需要不断地书写,甚至于改写。这个书写的主体,只能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切他者,最重要的当然是经典和我们呢生命的互相编织。除了他者,自身的裂变也非常重要,儒家强调“日有三省”“善莫大焉”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也有这个意味。

关于经典,干干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经典等在我们吻醒”。这句话类似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唤醒,一旦变成“吻醒”就成了对待经典的一种姿态。正是这种虔诚的姿态,带来了经典阅读的最好效果。经典被吻醒,与我们单薄的生命互相交错,形成交织,生命变得丰厚,叙事变得丰满,人生因此而改变。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文本,遭遇,危机,挫折等,都是我们呢生命叙事中的恩人,它们,不仅是生命叙事中的必须,而且构成了生命叙事中的重要章节。

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都个人都住书写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有的精彩,有的暗淡。但无一例外,人就是他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

人的一声走下来,人生的的地图也就绘画完毕了,我们循着他人的人生地图,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叙事,又能有更多的人生启迪。这就像新教育研究中心对阅读史的剖析,既是教育心理学案例的解码,也是对阅读者成长吉光片羽的探询。

有时候,我在想,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的生命叙事是什么?其实,孔子的生命叙事,《论语》中说的一清二楚。孔子把人生分为六大阶段,“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而至于学”并非十五岁之前就不学了,而是十五岁之前的广泛涉猎,只是人生阅历的“浪漫阶段”从十五岁开始,逐渐走向人生的“精确阶段”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三十而立”在人生叙事的第二个阶段里,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三十而立”。在“精确阶段”人生的准则都确立了,人也就成了顶天立地之人。这时候,人家就愿意追随你,和你交往,如水之归海。儒家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那么,远方的朋友赶过来---当然,是因为你“立”二有成----会给人更多的启迪。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岂非人生快事?

“四十而不惑”在人生叙事的第三个阶段里,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时----“人不知而不搵,不亦君子乎”。

“四十而不惑”到了人生的“综合阶段”对自己的选择,更是义无反顾,正道直行,这个时候,“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智人愚,不碍于眼。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这就是不惑。不惑,就是明白,明白自己为何而活,明白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既然如此,他人不解义与我何干呢?

此三者,是”孔门三乐“ ,当然,也是孔子的人生叙事的主动求索,师生的精神生命在此互相编织。

“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四个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时---“发愤忘食”。

知天命,但“天命”究竟是什么?我们岂能不擦?

天命,是指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就像看不见的手,冥冥之中存在着。这种客观规律,实际上也是“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佛家思想称之为“因果报应”道教思想称之为“道”儒家思想称之为“天命”。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知天命”才能“敬天命,顺天命”最起码也要“尽人事,听天命”。儒家的当仁不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来源于此。但,五十岁,垂垂老矣。时不我待,所以,必须“发愤忘食”孔子的知天命,就是执着于礼乐教化,重塑周礼风习,匡扶社会礼仪。

“六十耳顺”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五个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乐而忘忧”。

六十花甲,耳顺之年。能够听得进逆耳之言,卷吗之声,不足为奇,最重要的还是“耳顺”顺应天命。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接受的了。因为快乐而忘记了一切忧愁,进而是把一切忧愁都看成快乐,陶渊明说,“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是这个道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六个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不知老之将至”。

西方人的“从心所欲”就是追求自由,并且“不自由,毋宁死”。但是,下一句,西方人往往就不说了,因为“一自由,就堕落”.但孔子却不会,从心所欲,却又合乎规律,合乎自然。

但自然的规律是,人是会老的。不过,这种老,只是生理的年龄,清新刚健的儒家精神,决定了孔子的心理状态,永远充满活力和使命,永远积极向上。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很自在,怎么会担忧自己年老呢?”不知老之将至”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既然已经探求到了道之所在,“死”尚且无所畏惧,“老”又何足道呢?

而最害怕老去的,总是那些美人们。为什么呢?因为美人总是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容颜上,当然害怕容颜消逝了,故有“自古红颜如名将,最怕人间见白头”之说。

孔子对人生的六段式论述以及他的生命叙事告诉我们呢: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书写的故事。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537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