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爱上读书,你未来的生活就会多一种选择

爱上读书,你未来的生活就会多一种选择

导语:读书,是孩子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国家?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只有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书的困惑:你在为谁读书


小时候,当被父母告知我们要去上学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紧张,同时也充满了期待和欣喜。一边是对上学的憧憬,一边是离不开的父母。尽管幼小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但我们最终还是在父母的送别里踏入了校门。

从那以后,我们的眼里就仿佛多了一个世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读书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开始对读书心生厌烦,觉得苦,觉得累。

很多时候也会想:为什么要读书呢?

虽然这个问题,老师经常讲"读书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父母也经常讲"读书是为了你的将来”,但是依旧很迷茫,或许祖国、将来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显得太过笼统,太过遥远了!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最大的迷茫就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谁而读书。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读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因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需要内在的动力。

读书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


所谓内在动力,是指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对事物的兴趣,以吸做事之后带来的喜悦感、成就感。而这些感觉又会增加你对做事本身的兴趣,促使你产生自觉做事的意愿冲动。有了这种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主动,读书也是一样。读书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读书“大则为国,小则为己”。

作为读书人,心中一定要有抱负

效国家亦是成就自己。正如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所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襟怀与宏愿。张载是宋朝的大儒。他小时候就年轻盛、思想开阔。

20岁的时候,他准备投奔范仲淹,想随范大人一起行军打仗。范仲淹见了他后,说道:“趁现在还年轻,你应该回去读书,把握好这积累知识的机遇。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很多,先把书读好,慢慢来。”然后赠送了一本 《中庸》给他,告诉他:“书中自有你的千秋伟业,自有让你驰骋的天地。”于是,张载回去读《中庸》,从此放下一切杂念,专心求学,最后成了一代大儒。老师常常告诉我们,妙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真正的读书,还需要回归自己


的确,我们充满热血,心中也如张载那样常怀抱负: "祖国几千年来的文明需要我们去传承,祖国的未来等待我们去振兴。”但是如果不读好书,不学好知识,没有强大的本领,我们又怎能担当如此大任呢?所以,读书的理想不能只是一时兴起,一味地高喊”为国而读书”的口号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的读书,还需要回归自己,即孔子所谓的"为己之学”。也就是说,通过读书,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进而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另外,单纯从个人角度而言,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没有科学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就会寸步难行,甚至会被社会淘汰。

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它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些都是将来的谋生之本。可以说,没有当下的刻苦读书,就不会有美好的明天。从这一点来讲,读书,就是为了你自己!不管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选择怎样的道路,我们都需要通过读书来武装自己。因为刻苦读书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方法,知识是获得幸福的可靠保证。一个肯读书、乐于读书的人,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结语: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和将来的就业,更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加自己的学问,建立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136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