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兵仙韩信的成名之战:一场连环的心算,终成传奇战例

兵仙韩信的成名之战:一场连环的心算,终成传奇战例

导读

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指挥3万左右的新兵,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完胜赵国号称20万训练有素的大军,并且斩杀赵军主将陈馀,活捉赵王歇,不仅灭亡了赵国,也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在史书里被大书特书的这场战争,是以韩信指挥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以环环相扣的妙计最终取得胜利,作为韩信一生诸多战例中的代表之作,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其卓越的计谋和用兵韬略更是被很多人称之为中国史上的第一名将。


井陉关——如井之深,如灶之陉

井陉关位于太行山北部是一处至关重要的军事关隘,按照相关史料所言,是“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可见此地险要如此。古人云蜀道之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此地的险要程度丝毫不输蜀道之难。


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生死对决,地理位置始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点,兵圣孙子也说,十则围之,也就是说当对手占据防守位置时候,要十倍的兵力才能围困他们。而韩信带着区区3万新兵却攻下了这道被20万赵军把守的险关,其间种种简直令人啧啧称奇,也无怪此战被后世传为经典,韩信也因此战封神。


心算无遗——瞒天过海

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上史记原文)韩信当时只有3万左右的新兵,而陈馀手中有号称20万的精兵强将,且又是本土作战,士气正旺。更要命的是,韩信所部劳师远征,且多数都是新兵(上史记原文),不难猜想,双方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但是这里面其实还是有问题的,从后来韩信分兵的做法上来看,也许兵力对比是存在异议的——韩信的兵并不是这么少,陈的兵不一定真这么多。


当然了,自古两军交战都喜欢夸大其词,韩信的三万也许是实际三万,而陈军也许只有七八万。所以,这自己报出去的数量都会比实际多出很多。按照这种战场潜规则,保守估计赵军当时的实际兵力应该在10万左右,而韩信的兵力应该也在3万左右,当然,韩信当时报出去的兵力应该也会超过10万。虽然比起陈馀的20万少了一半,但也使得陈馀无法摸清韩信的真实兵力。这一计“瞒天过海” 也为韩信后面诸多计策的成功实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战场胜负手——围魏救赵

从当时的战局来看,无论是列阵冲锋战还是消耗战,韩信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就拿精兵3万对阵10万都难保胜算,何况还是新兵,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这时候韩信使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胜负手“围魏救赵”,韩信从3万人中挑选出两千名精干的轻骑(史料“奇兵”),带上大量汉军的红色战旗,提前埋伏在赵军军营侧翼。并要求他们在战斗打响之后立即突袭赵军老巢,并将赵军的军旗全部替换成己方的。并将所有的军旗全部插满赵军军营的山头,从而扰乱赵军的军心,让他们误以为有大量的汉军已经攻下己方的阵地并随时会向战场增援,对他们形成前后包围之势。韩信这一计“围魏救赵”成功的动摇了赵军的军心,让赵军陷入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稳扎稳打——以逸待劳

韩信深知此战必须速战速决,由于兵力和补给问题不能打消耗战,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不能打攻坚战,而且必须全歼敌军,不能形成击溃战。基于这些因素韩信使出了“以逸待劳”,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

韩信指挥部队在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而不是盲目出击。只有让赵军主动放弃阵地战来打运动战,而且是全军出战,此战才有获胜的希望。最后,韩信将战场选在了只能容纳两军主力交战的半岛地带,部队无法大面积接触就无法发挥出数量上的优势。

韩信安排一万人作为先锋,连夜赶往河边埋伏并在岸边修建防御工事静等赵军的到来。韩信这一计“以逸待劳”也是促成了最后以少胜多全歼赵军的另一关键所在,成就了这一经典之战。



奇兵之威——暗度陈仓

只有3万兵力的韩信如果正面交锋必败无疑,所以韩信在第一时间派出两千轻骑从侧翼绕后偷袭,之后又派出一万先锋,趁着夜深人静悄悄地到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同时修筑防御工事,等待陈馀一步步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这一系列的行动都在偷偷进行着,而明面上的韩信却是大张旗鼓的向陈馀发起正面攻击,私下里早已进行了周全的布置。等到陈馀发现自己身处韩信的包围之时已再无回天之力。韩信这一计“暗度陈仓”也是韩信用兵如神计谋过人的体现。



带兵打仗重在军心士气,军心稳定士气高涨的军队往往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井陉之战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战例,就是因为韩信在此战之中,本是立于必败之地。他却能反败为胜全歼敌军,不得不说韩信的勇气和魄力令人钦佩。当然也得归功于这场战役的所有将士,韩信为了让这些临时召集,缺乏训练,在战斗力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的将士都能奋勇杀敌,敢于作战。他让所有人立下军令状,将大家置于死地而求后生 使得人人为保全性命而战。韩信这一计“釜底抽薪”使得所有将士在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能拼死奋战,不死不休,才有活下来的机会。

当天夜里韩信完成了所有的排兵布阵,天亮之后,亲自率领众将士,大张旗鼓的向赵军的军营驻地逼近。陈馀一看,这简直就是送上门的肥羊,当即打开城门,果断出击,准备一举拿下韩信。当两军厮杀了一阵之后,韩信就佯装战败,其部下也按照之前计划好的将鼓旗扔掉,呈不敌败退之势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背水列阵的一万精兵会合。陈馀看到这是个一举灭掉韩信的绝佳机会,于是就乘胜追击,倾巢而出 。谁知陈馀这边前脚刚走,韩信的两千轻骑便已杀至,一番苦战最终攻占陈馀的大本营。韩信这一计“调虎离山”不仅攻下了赵军大本营,还使得陈馀陷入了前后夹击的被动局势,两千轻骑乘着赵军大营的空虚,突然出击,顺利攻占赵军军营。他们按照韩信事先计划迅速在所有山头插满汉军战旗,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赵军误以为有大量汉军从后方攻占了自己的大本营,瞬间失去斗志,纷纷逃散 。


陈馀带领大军追击至绵蔓水东岸遭遇背水阵的阻击,由于地势原因久攻不下,只得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发现自己的大营早已经插满汉军的军旗顿时惊恐大乱,丧失了再战的决心。此时占据赵军大营的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果断出击,从后方切断了陈馀的退路。而正面战场的韩信则指挥主力发起全面反攻。韩信“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乘胜追击最后全歼赵军,斩杀主将陈馀,活捉赵王歇和李左车。井陉之战也以韩信的大获全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总结

井陉之战影响了整个楚汉战争的走向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整个楚汉战争的进程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韩信指挥的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使得刘邦的势力在战略全局上逐渐获得优势,汉军的声势因此高涨,这一战不仅击垮了北方战场上的劲敌,也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击败齐国铺平了道路。这一战从其规模来看虽只称得上战役,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因为这一战影响了整个楚汉战争的走向。


井陉之战是韩信的成名之战,这场堪称经典的战役曾被无数后人效仿,但能成功者却是不多。井陉之战清晰的反映出了战争中,双方将领的作战指挥水平直接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败。井陉之战的胜利,充分体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制造机会,再利用赵军的用兵错误,背水布阵,巧妙用兵,所用计谋环环相扣,最终一举歼灭赵军,从而留下了这一经典战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124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