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有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字观光,正是出自这句话。这里的“宾”,是辅佐的意思。“宾王”也就指辅佐帝王的人,一般指宰相。只可惜,骆宾王虽然才华冠绝一时,最终因参与徐敬业叛变而下落不明,让人惋惜,未能实现真正的“宾王”。
在唐朝初年,有一个人和骆宾王出于同一时代,此人的名字里不仅含“宾王”,而且最后真正做到了唐朝宰相,辅佐李世民成成就“贞观之治”,此人就是马周,字宾王。欧阳修曾说:唐太宗李世民遇到马周,就像周文王遇到姜子牙一样。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经过周密的谋划,终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此,李世民不再是秦王,而成为了主宰大唐命运之人。玄武门之变参与者除了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外,还有一位叫常何的将领。
常何早年曾投奔瓦岗军,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常何投奔了唐朝。李世民见常何虽然为人粗犷,但性格耿直,便与之结交。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便找机会将常何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六月初四当天,常何奉李世民的密令,带守城的士兵在玄武门做内应,准备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整个玄武门之变,常何都是较为重要的人物。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作为大功臣,被封为武水县伯爵。贞观五年六月,天下大旱,李世民认为是自己德行有失,下旨让文武百官畅所欲言,指出皇帝为政的得失。圣旨一下,像房玄龄、魏征这样的大臣,自然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建议。常何作为武将,不通文墨,让他打仗还行,若让他写奏折,满脑子浆糊。但既然有圣旨,就必须写奏折交差,常何在书房里左右徘徊,不知道如何下笔,非常惆怅。
常何家中新来了一位门客,名叫马周,此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笔耕不醉,熟读经史。可能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行事有些放荡不羁,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有些讨厌他。李渊称帝后,马周被人推荐为博州助教,负责给学子们讲授课业,但马周整日饮酒,被博州刺史所不容,愤然辞职。在各地漂泊多年,郁郁不得志,因此来到长安,暂时居住在常何家中,充当门客。
马周得知了常何为写奏折而为难,立即毛遂自荐,提笔帮常何草拟20条建议,一气呵成,并且嘱托常何一字不动地抄写下来,呈送给李世民。常何大喜,第二天就将奏折送进了皇宫。过了两天,李世民看了常何的奏折,非常惊讶。在李世民的印象中,常何不读经史,如今常何竟然针对时弊,写出高质量的奏折出来。李世民立即就想到,在常何的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并且想挖出这位高人,让他来辅佐自己。
李世民召来常何,对奏折内容加以询问,常何心虚,立即实言相告: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旧唐书》
不仅说出了马周的名字,还把马周夸了一顿,说马周是个忠孝之人。
李世民心动不已,立即派人到常何家中请马周入宫相见。
上即召之;未至,遣使督促者数辈。——《资治通鉴》
遇到人才,李世民等之不及,还没等马周到来,李世民又多次派人前去催促。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资治通鉴》
等见到马周,李世民见他不过30岁,五官端正,温文尔雅。李世民尝试与之交谈,深感马周才学俱佳,立感相见恨晚,非常开心,当即给马周安排在门下省工作,不久又任命为监察御史。
马周的命运从此改变,此后12年,马周在官场一路扶摇直上,先后担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贞观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马周担任中书令,正式晋级为“宰相”。
贞观一朝,面对李世民而敢于直言不讳者,只有两人,一人是魏征,另一人就是马周。魏征所谏,大多针对李世民本人,劝李世民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君王。而马周则多针对唐朝的社会弊端,劝李世民如何成就一个盛世。这是魏征和马周二人本质的不同。因马周每次的建议都能针对时弊,切合实际,让李世民欣然从之。
马周较为重要的谏言,据七个例子:
其一,孝敬太上皇李渊。从贞观四年四月开始,太上皇李渊迁居大安宫居住。大安宫不仅在内城之外,而且城墙很矮。在马周的建议下,李世民扩建大安宫,让李渊安享晚年,为天下人做表率。
其二,取消世袭。自唐朝开国以来,分封功臣封地和爵位,大多可以世袭。然而,但长此以往,有爵位的人未必能力出众,对国家未必有好处。废除世袭制,让俸禄供养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其三,祭祀太庙。中国帝王祭祀太庙和文庙,从此开始。
其四,与民休息。自五胡乱华以来,中原百姓很久没有得到修养,百姓所承担的赋税严重,积蓄不能抗击风险。只有与民休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保存实力、才能繁荣昌盛。
其五,畅行节俭。自南北朝时期,帝王的宫廷生活较为奢华,门阀士族也都锦衣玉食,如此,不仅劳民伤财,还容易让当政者产生骄奢之心,畅行节俭才是长久之道。
其六,选拔人才。国家之所以强盛,强在持续产生优秀的人才。“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倘若每个州县的刺史、县令都很优秀,则天下安矣。
其七,广开言路。兼听则明,旁听则暗,帝王只有敢于听取大臣的谏言,才能明辨是非。
在贞观年间,大唐王朝的制度、皇帝的执政习惯都存在很多问题,马周辅政期间,这一切,都在积极好转。如果说,魏征是在具体事务上处处提点李世民,那马周就是在大的方向上,为李世民规划执政纲要。
马周的每条建议都针对当时存在的各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大唐帝国就很难强盛。因此,正是因为马周敢于提建议,用心的辅佐李世民,唐朝才形成贞观之治,并且将盛世延续下去。因此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军功章,有马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欧阳修说:(马)周之遇太宗,其自视与钓渭亦何以异!
的确,马周和李世民相遇,就像当年姜子牙和周文王相遇一样。若不是遇到李世民,马周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李白,或者另一个贾谊,但遇到李世民后, 马周则成为了治世贤相。
这是马周的幸运 ,也是李世民的幸运,更是大唐百姓的幸运。因此有人说,没有魏征,就没有“千古明君”李世民。若没有马周,唐朝就没有贞观之治。马周毫无疑问是唐朝的千古宰相。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历史,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出来后得到了国学大师钱穆跟台静农的推荐。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相信读完这本书,你将比别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之前的9000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