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京剧界超级明星之后四大须生(四)

京剧界超级明星之后四大须生(四)

后四大须生

四大须生中的前三位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都是同年生人,1942年高庆奎病逝后,言菊朋、余叔岩也都于一年内相继谢世。四大须生就剩下马连良一个人,不过,更年轻的一批须生中也涌现出几位绝世之才,世人就把这其中的三位佼佼者——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三人补充上来,与马连良并称“后四大须生”。为了区别,前面的“余高言马”叫作“前四大须生”,后来的“马谭奚杨”则被称为“后四大须生”。

后四大须生之谭富英

谭富英出身显赫的梨园世家,有家学渊源,祖父正是“四海一人”的谭鑫培富连成坐科六年,毕业后,不仅和父亲谭小培学习本门正宗的谭派艺术,还拜余叔岩为师。老师教得仔细,学生学得认真,因此基础坚实,文武兼备。谭富英红得很早,还在富连成当学生时就小有名气,一直红了几十年,是舞台生涯最长的“四大须生”之一。在电影《群英会》中的鲁肃正是由谭富英扮演的,谭先生和鲁肃一样忠厚正直,人品极好。

谭富英被称为京剧界的旷世凿才,唱念做打样样俱佳,更有一副天赐的好嗓子,又宽又亮,声音好似金属般柔韧又有弹性。他唱起来,清脆透亮,流畅通透,每每嘎然而止,从不拖泥带水,干脆又痛快。让人听得神清气爽。谭派的戏以文武并重闻名天下,尤其是靠把老生戏,其气势之凌厉、功架之优美,看得人热血沸腾,比如《定军山》中的黄忠。黄忠唱得又多,打得也漂亮,弯弓射箭,交战行军,边唱边舞,看他演来举重若轻,谭富英清俊帅气,在舞台上自有一股础础逼人的英气。他熟读古典名著,如《三国》《水浒》《东周列国志》等等。他演的忠臣良将,正气漂然,毫无作秀的感觉,一派胸无尘津的君子之风。从谭富英开始,京剧史上第一次一个流派花开两朵,谭鑫培被尊为“老谭派”,谭富英则被称作“新谭派”,是京剧须生艺术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后四大须生之奚啸伯

中国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有学问,一举一动自然会流露出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后四大须生”中的奚啸伯正是这样一个典范。奚啸伯出身满族贵族,祖父入阁拜相,父亲曾任度支部司长,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翼啸伯自然也是琴棋书画无所爱。不喜欢数理化,据说类文也相当好。自打看过一次戏后,京剧的美就彻底迷住了奚啸伯。他拜当时期鼎名的言菊朋为师,专心学习老生。说起来,这师徒倒真有几分相似,都贵族出身,文采翩然,学京剧全都出于一腔热爱,后来无奈票友下海,最后都成为京剧史上独树一帜的大家。

虽然奚啸伯最终没有继承言派,可言菊明那种对声韵的讲究、那份唱验的委婉细腻却一直都在,甚至得以发场光大。人说奚派的唱是“洞萧之音”,高处悠扬婉转,低处深沉幽咽,声音不大,却清晰而动人。当时媒体曾撰文称奚啸伯“集诸子百家大成而自树一帜”。直到现在,奚派和言派都是公认最难学出神韵的流派,皆因前后创派的两师徒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奚啸伯在历史、文学、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因此舞台上的他神韵高雅、气质不凡,有浓浓的书卷气。

后四大须生之杨宝森

杨宝森虽然贵为“后四大须生“之一,一生却没有大红大紫,49岁便撒手人寰。可斯人故去之后,杨派唱腔却风靡南北。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早年学谭,最迷的是余叔岩,不仅登门造访求艺,还常常在墙外偷听余叔岩吊嗓子。30岁以后,杨宝森的噪音发生变化,不宽也不亮,杨宝森便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

杨宝森的唱,声音沉稳浑厚,吐字苍劲,最初听可能会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可越听越觉得韵味醇厚,回味绵长。提到杨宝森就一定要提到他的堂兄,著名琴师杨宝忠杨宝忠是余叔岩的大弟子,后来嗓子倒仓改学胡琴,成为一代京胡圣手。正是在杨宝忠和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杨派唱腔才得以成形、成熟,直至完美。

从谭鑫培到“四大须生”,京剧的老生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极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04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