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惨烈的战争——睢阳之战
如果要讨论华夏文明的帝国文化,那么谁也否认不了“开元盛世”;如果要讨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么谁也回避不了“安史之乱”;如果要讨论“安史之乱”有多乱,那么谁也必须正视“睢阳之战”。
在那个哀鸿遍野、人人自危的乱世,在那个气节被利益扭曲、尊严被生存挤压的时代,一个文人领袖、一支孤军残兵,在外无援军、内无弹粮的前提下,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轮番的进攻,誓死不降、至死不休,硬生生地数十万的敌军有生力量拖在睢阳城下,为国家恢复和准备平乱赢取了最宝贵的时间,提升了士气。同时也给叛乱者彰显了国家的坚韧与力量,极大地震慑了敌人的气势。想一想,那画面都足够悲壮。事实上,南宋的襄阳保卫战、民国的衡阳保卫战与之相比,也不能高其一筹。
虽然,睢阳之战最终的结果是城破人亡,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假如这种失败是注定的,假如这种抗争是不死的,假如那种气节是永存的,假如那种意义是深远的,那么睢阳之战,唯有震撼、唯有钦佩、唯有感动,没有失败。
局部的战争,永远要服务于大局的战略。从这一点上来说,睢阳之战最大胜利就是达到了它的战略目的。因此,睢阳之战注定要载入史册。
01、睢阳之战的历史背景
开元盛世时的唐朝地图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显然,得意忘形是容易让人迷失理智和本性的。自我感觉达到了人生巅峰的唐玄宗,在开元盛世之前已经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神操作,又迫不及待想让历史见识一下他的骚操作。他的这番骚操作给已在世界顶峰的大唐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但是,暂时性的占有不等于永久性的拥有,因此,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当然我们不能说唐玄宗这种政治设想和制度制定,错得有多么的离谱。错得离谱的是他的操作手段。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他玄宗设立了节度使,却不加以丝毫的节制,让其有地盘、有军权、有民权、有财权,不就是变相地鼓励别人独立吗?但毕竟唐玄宗当时病虎犹有余味,节度使们还不敢轻举妄动,但这一制度造成节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皇室隐忧,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由于唐玄宗任由节度使们私自坐大,而中央兵力由承平过久,战斗力下降,再加上改制、裁员等一系列的影响,唐玄宗已悄然在军事上给唐王朝和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唐玄宗怠于政事、亲信小人,整天只知道和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在梨园内卿卿我我,在政治上和人设上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唐玄宗声色犬马、荒淫骄奢,任意挥霍的代价就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往往是一个王朝崩塌的前奏。唐玄宗再在经济上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俗话说,坑挖多了,总有一个会让自己跳下去的。直到唐玄宗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他哥哥杨国忠和干儿子安禄山两个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直挖坑的唐玄宗终于跳到了自己挖的坑里,再也出不来了。
安史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可笑的是当时的唐玄宗还不相信,继续埋头寻欢作乐。
直到一个礼拜后,安禄山兵锋所至、所向披靡,河北、河南众多城镇相继沦落,唐玄宗才惊慌失措地从梦里醒来。于是赶急赶忙地召来他的猪队友宰相杨国忠来商议应变之策。但是仓促之间,指望杨国忠这样废材根本是指望不上的。安禄山气势如虹,不到一个月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原本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还可以为龟缩在关中长安的唐王朝争取喘息之机的。可老年痴呆的唐玄宗再次听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杨国忠的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可是哥舒翰的正确战略思路再一次败给了无药可救的唐玄宗。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庆绪强攻不行,就用了一招“藏兵诱敌”的诱兵之术。而唐玄宗居然被一份"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伪情报,就逼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结果出兵被伏、打败而归,20万唐军精锐,所剩不过8000,潼关失手、长安危矣。
于是唐玄宗瞬间化身唐跑跑,打算躲到蜀地的山窝窝里面去。但是,皇帝带头逃跑显然容易乱了军心和民心。于是唐玄宗击鼓明誓,要御驾亲征。暗地里却在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之时,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但终究是他自己作死自己的)
唐肃宗登基后,立马封郭子仪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充朔方节度使;封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但大唐王朝那点家底子已经被李隆基作得差不多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起炉灶又需要时间。于是,大唐帝国的命运和局势被推到“与时间赛跑”的风口上。睢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睢阳之战的惨烈程度?
张巡图像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剑”,就是对它的佐证。 757年初,当了皇帝没多久的安禄山就被其同样想当皇帝的安庆绪给弄死了。急于需要战功来树立威信的安庆绪派部将尹子奇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汇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初战,面对强敌,张巡和许远这对临时抗敌联盟的领导激励将士固守,以不足7000的兵力对敌十几万,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士气不衰。
此后,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
虽说双方兵力悬殊,但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了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两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团团围住。形势越来越危急。
一天晚上,张巡叫士兵擂起战鼓。城外叛军听到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迎战。等到天亮,却还是没见守军出来。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内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没什么动静,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军紧张了一宿,都倒头睡去。就在这时,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各带领五十名骑兵,同时从各个城门杀出,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顿时大乱,又被守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时射杀他,但尹子奇平时上阵,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的打扮,无法分辨。有一次,两军对阵时,张巡命士兵把一只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叛军士兵拾到这箭,以为城里的箭用光,急上前报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刚拿到手,城头上的张巡吩咐身边的南霁云箭射尹子奇。南霁云一箭过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顿时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罢休。把睢阳围的更紧。城外的叛军越聚越多,而且还弄来了新型武器——钩车、木马,均被张巡用火攻给破坏掉了。被愤怒和仇恨激起了血性的敌我双方在睢阳城开始了不计成本、不计手段的攻守转换。但战争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去支撑。睢阳城里的守军越打越少,到后来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还断了粮食。 无奈之下,张巡只好派南霁云带领三十名骑兵重出重围,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守将贺兰进明借兵。
南霁云断指求兵
贺兰进明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但他爱惜南霁云勇猛,召集手下设宴招待南霁云,想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借兵,哪里有心吃饭?他咬下自己一个手指,流着眼泪说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为来此的见证。 南霁云离开临淮,又从别处借兵三千,回到睢阳。被叛军发现,一场血战之后,才进了睢阳。张巡和许远知道没有借到兵,两人反复商量后,认为睢阳乃江淮屏障。为阻止叛军南下,惟有死守睢阳。
“接战春日苦,孤城日渐危” 看着身边的将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看着城外的敌人一波又一波地冲了上来。张巡和那些犹存的伤兵们“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而支撑他们的仅仅是满腔的热血,一心的忠信。他们坚信忠信之师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之人是无法动摇的,“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奈何粮尽弹绝,人马两空,“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城里粮食没了,就吃树皮,吃战马,连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到最后,张巡不得不带头杀掉自己的爱妾,分食其肉。
《新唐书》中记载:“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馀才四百人。”——《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靠着“人吃人”的人间悲剧,睢阳守军始终屹立不倒。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也没有一个人叛逃。
到十月中旬,在疾病和饥饿又没有外援的恶劣情况下,守城的将士们已失去战斗力,眼睁睁地看着叛军翻墙入城,却没有一个人有力气起来抵抗,睢阳城终于陷落。
张巡殉国
睢阳城破时,全城除了到是森森白骨外,所存之人已不足400人,几无可立之人。如果不是战争刺激了人性的疯狂,谁又能忍心看到如此的人间悲剧呢?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人宁死不屈,均被尹子奇杀害。但尹子奇也在之后不几天便被唐军打败,全军覆没,尹子奇被杀示众。睢阳之战就此结束。
睢阳之战的深远意义
睢阳之战
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被安禄山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剩下半壁江山。而军事、经济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唐肃宗刚刚登基,郭子仪、李光弼刚刚被起用,一方面是百废待兴,一方面是时不我待。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以一城一地,捍天下之势!尽一兵一卒,卫大唐之名!这样的评价对于睢阳之战来说一点也不为过!
李翰: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五师,虽终於歼夷,而旷日持久。
韩愈: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一下睢阳之战的历史意义。首先,我们要假设一下,如果睢阳城短时间内失守,大唐与叛军进入拉锯战,会给历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安史之乱路线图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当时的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没有张巡死守睢阳为大唐赢来喘气的时间,这场浩劫无疑会持续更久,波及更广。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二、剥削加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无疑还是在和平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更轻松一些。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如果安史之乱不能尽快平定,这将是一个恶性死循环。
三、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如果没有睢阳之战为大唐续了命,可能又会是一个“五代十六国”的乱世。
虽然上述问题有没有睢阳之战,都终将存在。但睢阳之战却是在最大的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所以睢阳之战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功莫大焉。
关于睢阳之战的几点思考
唐玄宗和杨玉环
- 睢阳之战之时,张巡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因不妥协于上司的投降主义,孤身一人,组建队伍,奋起反抗。而且屡建奇功,颇有成效。睢阳一战更是成就千秋美名。不可不谓,时势造英雄也!正如后世如果没有靖康之耻,就不会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一样。
- 张巡、许远其实都是一介文官。是骨子里那股文人气节和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抗争到底、宁死不屈。古人的忠君思想虽然有点迂腐,但是热爱家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家国情怀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宿感。
- 太多的人以“食人充饥”来诟病张巡的道德修养。老易想说的是,战争永远是不道德的,用道德逻辑去解读战争成败和得失,本身就是答非所问。而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当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责张巡的残忍时,我们是否有能力为其做出更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被食的人皆是心甘情愿,生存之人绝不苟且偷生,就足以说明太多的问题。所以,“杀妾饱士”这件事只能说明当时战况之惨烈、守军之决绝,不能说明其他问题。
- 历史总是环环相扣的,总是有因果循环的,我想没有张巡的死守睢阳,也不一定会有郭子仪后来的“功高震主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臣不嫉”
- 历史是有其必然性的。不管张巡们如何竭心尽力、死而后已,大唐帝国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之路。这是历史的规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就如我们用力拉扯着行驶的汽车,只能使其行驶缓慢些,而并不能使其停止一样。
睢阳之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唐帝国的局势,但终究不能改变大唐帝国的命运。只不过张巡、许远用一种惨烈的方式向世人诠释了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我们在阅读这段伟大而又屈辱、壮阔而又悲催的历史时,能感受到来自远方、来自历史一种纯洁而又纯粹的灵魂洗礼。这便是已是历史的历史最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人称“老易”——一个打铁专业的毕业的闲散大学生。喜欢“乱说”,无论经济、生活,不管历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铁。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乱说,请关注《老易说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