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职业历程中,会经历很多第一次。无论是快乐还是难过的事情,只要我们好好反思,认真总结,都能让自己慢慢成长。
三尺讲台,一份事业,一段人生。愿我们用最灿烂的年华谱写出教育最美的华章。
01专业话成长
3年前,我带着青涩拼入职场的我开启人生的第一段教育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被骄傲和轻狂充斥。
那种从大学延续下来的优越感导致我坐井观天,步步受挫。
那时的自己,固守着原始的教育方法推进着课堂教学,满足于自己横不正,竖不直的字迹。
直到经历的事和身旁的人点醒自己,才发现蒙昧困扰自己已久。
时光飞速流转,在驱步行走的路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习书法以纠潦草字迹,阅教育专著以习心理学知识,练题以固专业。态度上要求自己事事尽力而为。
时光不负有心人。两年过去,书法上微见成效。
落笔于黑板上的板书和笔记本上的字不再扭曲不堪。名师的教育专著既丰富了我的教育经验,又调整到我的工作心态。
那种与时光赛跑的感觉在我心底填满了踏实与满足。
可能是笨鸟缘故,至今未在专业和上课技能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我知晓专业成长之路并不易,很多老师终其一生都在这条道路上寻觅。但我想勉励进入职场三年的自己,永远不要放弃对专业成长的追求。
- 书法贵在坚持,自己的起点不高,需日日练习!无论白日如何繁忙,夜晚的手机如何散发出它的光芒,我都希望自己每日坚持两页书法练习。愿有朝一日,也能手书一笔好字。
- 专业知识的提升着实困难,时间和心思便是一大障碍。四年级的知识简单却无法层层深入,我希望自己牢记:闲散之余,不要忘记薄弱的专业知识。笃信: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 上课技能是自己梦想能快速提升的方面之一,但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努力和过程。曾经的自己周周都会守望名师课堂,但自从教育年限增长以后,守望的时光渐渐减少,甚至不再有。我希望在未来的时光中,自己能自觉的走近名师专著和课堂,采撷他们思维的火花,磨砺自己教育的利剑。
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只慵懒的猫,但却忘记自己身在职场。慵懒的猫只属于清新的家,职场需要严阵以待。教师的压力和琐碎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会消减。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人人满意,事事完美。但我想对自己提出一个不追悔余生的要求,那便是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不求结果,唯愿努力。
02爱心普教育
初涉教师领域,不懂教育艺术。
时常在孩子们犯错的时候,用愤怒的言语去刺激他们,用略微暴力的方式去制止他们。
却不知无心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行为可能已流淌过学生的心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初入职场,缺乏教育智慧,导致我的目光都聚焦在学生的缺点上,聚集在调皮捣蛋的人物上。
榜样在教室里静默,学生在教室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我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一切不该犯的错误,却忽略掉学校本身就是容许学生尝试和犯错的场所。
直到我被学生的眼神点醒,那一刻,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我犯了严重的错误。
我梦想成为我初中班主任一样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苟言笑,用“零错误”来管理他们。
但我却忽视了小学和初中的差异,在整个过程中,我压制了学生的天性,忘记教师该有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从那以后,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课堂严肃,课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半年以后,晨曦班的教室不再仅仅充斥着教师的权威,也溢满了团结和友爱。虽然现在他们也时常惹我生气,但我的心已足够容下他们所犯的错误。
爱心是教育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养料,我希望自己能在繁琐复杂的教育路途中践行它。
- 面对犯错的学生,自己要存蓄好耐心和爱心,要刨根问底,问清青红皂白。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
- 面对学习的后进生,自己要存储好耐心和细心,去查找它们易犯的错误,提醒它们该巩固的知识,帮助它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 面对偶见的突发矛盾的紧逼家长,要掌控住自己的理性思维,切忌感情用事。牢记:在成年的世界中,学会用柔和的态度去处理遇见的难题。
03青春抒华章
教育的问题不会消失,但却能通过人为的调控减少。我希望自己遇到问题时,不要陷在忧伤的情绪中,要学会从问题中去探寻解决办法。
- 学生暴力倾向严重,不遵守规矩,导致教师心烦意乱。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其哀伤,顾影自怜,还不如积极地去网上寻找案例,查阅书籍,寻求解决之法。
- 学生完成作业不自觉,时刻需要老师督促。与其抱怨,不如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一起思考解决大法。
- 课堂学生流失率严重,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下课即忘。与其嘶吼学生,不如专注精力备好课堂,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兴趣。
很多时候,面对问题,我们总想述说。
但述说无法走进本质,面对这层出不穷的问题,迎难而上,创造出解决之法才是根本。
时光在春夏秋冬中循环往复,但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教师的人生不会机械地重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每天,我们都应该用饱满的热情,灌注进爱心,昂首挺胸地站在三尺讲台书写教育的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