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在近似疼痛的饥饿感中睁开眼睛,这是他每天醒来的方式。但通常都是下午两三点,有时候甚至天黑后才起床。天亮之前,他都坐在电脑前打网络游戏,或是去别人的博客写一些互骂的留言,在脑浆即将融化的前一刻,倒在从来不叠的潮湿被子上睡觉。直到空空的胃拉响警报,混沌的一天再度拉开序幕。
快四年了,麻生窝在自己的房间内,既不工作,也不上学。每日靠母亲从便利店买回来的便当、泡面或饭团填饱肚子。他没有朋友,自然也不会有女朋友,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外出的必要,每日与外界的真实交流,就是母亲早上出门前在他房间门口的几句唠叨。
麻生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很轻松,没有朋友,也就没有所谓的人际关系,更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日本,像麻生一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被称之为“茧居族”。90年代日本经济下行,就业、生活压力增大,“茧居族”随之大量出现。而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日本社会的一个难题。
根据日本内阁府今年3月公布的调查显示:在日本,39岁以下的“茧居族”人数为54万左右,而40到64岁的人群中有高达61万人是“茧居族”。他们或是因为工作受阻,或是因为人际关系受挫,开始自我封闭。他们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房间就是他们束缚自己的茧。
日本作家原田舞叶在她的成长小说《我们的生存之道》中,讲述了因受校园霸凌而成为茧居族的麻生,在被母亲“抛弃”后,走投无路转而投奔乡下的奶奶,并在奶奶的影响之下,从耕作、料理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并因此“破茧而出”的蜕变人生。
01. 茧居族,住在成人身体里的孩子
茧居族一词由英文cocooning翻译而来,俗称“家里蹲”。一般指拒绝社交,拒绝融入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
《抢救茧居族》作者日本精神科医生田村毅博士将茧居族描述为“隐蔽人士”(hikikomori)。他们身上有三个特征:
其一,避开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除了家人,不想与其他人联系,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其二,整天窝在家里,睡到自然醒,困了随时睡。即便出门,也是去便利店和超市等离家很近的地方;
其三,这样的情况持续达半年以上。
根据田村毅先生的观点,茧居不是一种生理疾病,而是一种青春期的混乱情绪导致的逆行现象,相当于儿童状态。也就是说,茧居就是一个人被周围的人当成大人来对待,但是他自己却还没有充分地培育好“社会的自我”,也没有进入可以提供自我动力的状态。
就像麻生一样,明明已经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了,明明知道母亲需要打好几份零工才能维持生活,心里却没有一点为母亲分担责任的自觉性,而是足不出户,享受着母亲的照顾。认为母亲照顾他一辈子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发现母亲买来的饭团是他不喜欢吃的口味时,会忍不住在心里咒骂不在家的母亲,责怪她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种口味,却偏偏回来给他吃。
当母亲支撑不下去,留下一封信离开时,麻生想到的却是,“怎么会有人抛下没有工作又软弱无力的儿子离家出走?虽然也许不该这么说但我还涉世未深,才二十四岁而已......”
02.茧居族的成因,,霸凌、失业,促使麻生一步一步走向茧居生活
茧居的状态一旦固化,改变起来将会很困难。日本早稻田大学专家关水称:日本人强调规则,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遵守群体规则的能力上,“茧居族”是那些无法实现这样价值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感到羞耻,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他们会感到自责。
除此以外,遭遇校园霸凌、找工作碰壁、无法适应职场等等,也是人们成为“茧居族”的原因。
麻生在小学六年级前之前是阳光快乐的。之后因为父母的离婚,变得沉默起来。当初中遭遇校园霸凌后,开始封锁自己的内心。到高中后,随着霸凌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他渐渐失去了上学的勇气。他选择离开学校,离开那个遭受欺辱的环境。
如果说校园霸凌使得麻生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而感到羞耻,决定逃离学校那个特定环境。工作碰壁,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觉得被社会抛弃的羞耻心理,则是最终压垮他,让他封闭自己,过起茧居生活的那根稻草。
人们对茧居族的行为往往给予好吃懒做的评价,这种态度的背后却是惊人的误解。茧居的背后,是因为茧居族极度缺乏能量而被迫选择的社会退缩。茧居族较之啃老族和御宅族,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心更为消极孤僻。
03. 破茧而出,走出茧居生活背后,家庭付出的努力
活着的我们——只要怀抱希望,人真的会改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