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他是“北大钉子户”,本科逆袭,硕士保送,学生尖子。
同学说——他是“考试锦鲤”,横扫雅思、GMAT、MBA,傲德拜一拜,成绩升一升。
朋友说——他是“贼务正业”,潜水、急救、射击、机车、TED演讲,样样专业。
而孩子们喊他——“傲德老师”!
对,就是他,传说中1小时5000元课时费、被评为“新东方最HOT老师”,让孩子们对数学爱到尖叫的数!学!老!师!
大家好,我是傲德,骄傲的傲,品德的德。
有人给我贴了“高效学习”能力大神的标签,有人称我为“斜杠青年”,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孩子和家长口中亲切呼唤的“傲德老师”。
回想当初,我也不过是一个来自塞北小城市、家境普通、成绩并不拔尖的孩子。
有人问,你是怎么做到不光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那么精通,考什么过什么的呢?
在我看来,学习和考试都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它让我能快速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训练,就练就了极高的学习效率和极强的理解能力。
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逢考必过,能够脱颖而出。
学业压力下暴瘦40斤
难道我真不是学习的料?
然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也曾经历过学业的低谷。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因为课业难度增加,学习成绩骤降到了班里中下游。到了高三,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整个高中,我没有在1点半之前睡过觉,学习到凌晨3点也是经常的事。夏天蚊子咬一腿包,冬天暖气管爆裂,裹着厚棉被哆哆嗦嗦继续学。不论多晚睡觉,第二天必须六点起床,用凉水洗一把脸,逼着自己清醒地去上学 。然而我的努力换来的却是:
收效甚微:考试成绩竟还是比每天玩着学的同桌低20分;
信心受挫:上课时,都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生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同学的一句玩笑都感觉是在嘲讽我。
分数奴隶:眼里只有分数,学习方法和老师建议完全忽视,越来越盲目,每天都在和自己较劲;
最让我痛苦的是,长期如此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使我得了严重的胃病——书桌上除了一摞摞复习资料,还有一排大大小小的药瓶。就算每餐只吃半个馒头和几根蒸胡萝卜,反胃呕吐也是常有的事。短短三个月,我的体重骤降40斤。
一场病,不仅搞坏了身体,也让我的成绩跌到谷底,一度跌到了年级200多名,扑面而来的重压几乎把我打垮。
朋友的玩笑,刺伤了我的自尊:一群要好的同学聊报考志愿,随口问起我想考哪里?我说:“想试试人大金融系。”结果一个要好的同学却说:“你想报人大?胆子这么大,不如报个北大!”旁边的几个女同学都低头偷笑。那一刻,我发现你怎么努力,别人都不会看到,只有成绩才是硬实力。
面对自己,我开始自我怀疑:我的月考成绩只是过了二本线,这个水平还想考北京名校?是不是真的异想天开?
记得那天晚上,还在继续熬夜刷题的我准备出去喝水,但就在站起来的一瞬间,眼前突然漆黑一片。我一只手扶着墙,一只手扶着椅背,坚持让自己挺过去,不要晕倒,不要晕倒,不要晕倒……在剧烈的头痛中,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真可怜:难道我真的就像别人说的一样,不是学习的料吗?!
一本笔记帮我逆袭变学霸
超北大录取线10分
父亲背着我很多次偷偷落泪,也经常安慰我说:“儿子,成绩没那么重要,上不了好大学一样有出路,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啊。”
那一瞬间我被巨大的愧疚感淹没:难道好强有错吗?难道努力有错吗?为什么我的好强和努力却换来这样的结果?还要让父亲为我担心?
之后的那个寒假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怀疑、委屈、愧疚充满着生活,在这样的情绪下我决定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再拼一次!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自助者天助,事情逐渐开始了好转。班主任帮我寻找问题的根本:“其实你的理解能力很强!只是学习方法不对,你需要将知识打通才行”;年级的学霸学长也向我伸出援手:“傲德,这是我的物理笔记,你看看会有启发的”。
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转折。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知识在学霸眼里是有系统、有结构的,也隐隐感觉自己脑中那些凌乱的知识点,正在拼成一副有规律的拼图。
当我尝试着用学来的“学霸视角”审视过去的学习方法时,发现了自己最大的软肋——我从来没有专注过题目背后的关联,也没有思考过系统的学习方法!
打通知识: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各单元的结构和关联,寻找规律。
掌握套路:茫茫题海都是有母题的,掌握了母题才能举一反三,学会应试套路。
培养思维:学霸永远都有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同样一道题,学霸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完全不一样。
锻炼逻辑:逻辑能力才是学好每门功课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分析,就是“盲学”!不问前后,不问原因,不问动机,心中只会是一个字——乱!
所以像很多人一样:每次题目稍微一变,就又不会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陷入了低质量的勤奋”,而我和大部学生唯一不同的是,从没有放弃过。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把之前用来刷题的“低质量勤奋时间”都用在归纳总结上,于是总结出很多不同的解题技巧和母题类型,自创了“结构可视化拆题”技巧。
从此我告别了题海战,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每门学科的学习方法,“结构可视化”的自创秘籍更是越用越觉得神奇。
就这样,在后来的考试中我奋起直追:全市一模年级排名36,二模第26,三模第13,稳步提升,直到高考——全校第8,全自治区前50名!理综也破天荒拿到281分,每一项都是我的人生纪录!最终,我让所有人都跌破眼镜,考上了北京大学,也从此开启了别人眼中的开挂人生……
一个数学只有15分的孩子
让我走上数学老师之路
本科、硕士的毕业季,我曾努力成为一名“留学生”,全额奖学金的海外Offer也曾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这样的顶级院校。但让很多同学咋舌的是,我放弃了这些绝佳的机会,最终选择当一名数学老师。
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数学只有15分的小学生。在我大学做兼职家教时,他妈妈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非常焦虑:孩子对数学已经完全厌恶,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每次考试前后孩子都很抑郁,上数学课也成了噩梦一样。
就在我和孩子对视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绝望的自己,我决心一定要帮他。
小学数学只考15分,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一定出在了方法和思维上。那种怎么努力也无望,只好装“赖皮”的心理我太了解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第一步不是教他知识,而是要“唤醒”,唤醒他对数学的兴趣。
我想尽一切为他呈现数学的乐趣,慢慢的,这个孩子眼睛里就有了变化:他不再把我当传统的“老师”,而是当作一个讲故事的人,所有的知识都在故事里。
他发现,我讲的方法不仅有趣,而且在考试中都可以派上用场,回到学校再听老师讲课,也变得明了易懂。一个学期下来,奇迹发生了:他的数学成绩居然达到了85分!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了自信,竟然喜欢上了数学。成绩的提升也为他带来了荣誉,高票当选了班委。
解开了他的心结,我也获得了满满的自豪。这个逆袭的孩子,让我更加深信那个道理:努力和方法都重要,但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再多也是徒劳。
此后,为了让更多孩子爱上数学,我自己花钱和朋友一起创作了《傲德来啦!》漫画,自己创作了数学的说唱歌曲,到全国各地去做大型演讲,把独创的数学思维“结构可视化”引入课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启发出孩子本该拥有的数学思维。
也因为我的专注与投入,很快就成为新东方最受孩子喜爱,课程复购率接近100%的神奇数学老师。每每看到孩子们成绩提升后真挚的笑脸,像崇拜明星一样排着长队找我签名;看到他们在我的帮助下,越来越懂得学习……也让我越来越离不开数学老师的讲台。
一个家长说,自己家孩子第一次试看傲德老师的视频课,前一刻还悠哉游哉的躺在沙发上,后一刻就直接蹦起来找纸和笔要跟着做做题…不得不说,傲德老师的课对小朋友们是有魔力的!
结构可视化拆题、讲解
数学思维这样养成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孩子要尽快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化,来更好应对中学的抽象数学知识。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决定了未来中学的起点高度。
“数学结构可视化”教学方法正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的过渡,在进入完全的抽象数学世界之前,我们需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唤醒孩子大脑中的“抽象模块”,逐步让他们感知到思考方式的变化和原理。
这就是我强调的“数学结构可视化”过程:拆题就是将题面文字可视化、形象化的过程,把绕来绕去的文字语言和晦涩难懂的数学语言用一些图、表的方式先表达出来:
而解题落到算式时是回归抽象的过程。把一个数学问题,由抽象到形象,再落回到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和结果(回归抽象)的过程——这正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数学思维闭环训练。
具体授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选题——具有思维代表性的母体,并且稍有难度但又不会太过复杂。通过对这些母题的“数学结构可视化”讲解,让孩子明白解决同一类数学问题的核心逻辑思维。
一方面,以一敌百,彻底告别题海战术的作用;
一方面,降维打击,让孩子在应对日常数学问题时变得轻松容易。
我始终坚信,培养出感知数学魅力的灵魂,远远比训练出精通数学的个体要有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