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长城7DCT450双离合变速箱入选“世界十佳变速箱”,这件事儿被不少人质疑,质疑点在于“长城能造出好变速箱?我不信,组委会肯定收钱了”。
事实上,长城这台双离合变速箱主操刀工程师来自德国,配套研发团队同样是有色人种,换句话说这台7DCT450变速箱设计团队为国外顶尖设计团队。
其中动力模块总工程师为前戴姆勒总工程师,此前负责AMG A45双离合变速箱研发工作,而配套研发组人员为博格华纳工程师团队,其中部分核心零件、设计组建均不是来自于国内,也就是说长城用真金白银砸出来这台变速箱。
如果了解到这些,我想那些质疑点也就会随之而去,毕竟大多误解来自于不了解。因为我们可以这么来看这台7DCT450双离合变速箱:“它是在中国设计组装的,拥有合资技术的产品”。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果企业都能砸重金做研发,那么国内何愁没有技术积累?尤其是颇显核心的变速箱研发生产,截止到现在国内能够生产、制造变速箱的企业并不多,配套商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专一型企业仍然没能研发出顶级变速箱,这意味着过半企业没有实力研发变速箱产品。
一方面原因是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财产积累并不算强,另一方面在于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有供应商支撑没有必要单独研发。
想要打破技术枷锁,人才才是核心主导力,但国内汽车行业对人才的拉拢从来不在第一位,不少自主品牌将房产放在第一位,原因是培养人才是一个长周期过程,而人才为汽车行业做出的贡献更是无法用数据来考量,如果将培养人才的精力培养房产项目,那么回报更大、见效更快。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车企高层,培养人才还是培养房产项目?人才难以培养不说而且流动性较强,养成人才或许为他人做嫁衣,而房产项目则短期见效并且为己利益出发。
以典型的郑州海马来说,当地拨以海马汽车相当丰厚的土地项目用来坐实业实体发展,但倒手变成了海马房地产项目,截止到今天海马汽车为中国汽车行业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而类似于海马这样的中国汽车品牌不在少数。
虽然中国汽车品牌较多,但以“工匠精神”为图腾的企业并不多,如果真要考究,那么长城、吉利、比亚迪、奇瑞这几家企业是真正为中国汽车行业做出推动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国作为超2000万消费市场,自主品牌超1000万的大型市场,这些企业虽然努力提升行业标准并且培养人才,但人才空洞依然不小。
目前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仍然较少,山东盛瑞、东安、万里扬、青山虽然拥有变速箱生产技术,但仍然停留在“能够生产”阶段,如何做到“被公众认可”仍然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生产工艺、技术设计、稳定性保证以及调校匹配等等方面,自主品牌仍然与沃派泰、采埃孚以及爱信拥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差距。
长期忽视工程师培养,是行业不高价供养人才造成,工程师普遍薪水较低,某车企一线研发人员年薪约在5万左右,如果放到某些快消品行业,这或许只是1-2个月的收入,浮躁市场中如何让工程师拿着低薪来完成研发工作,这本身违背汽车行业发展之路。
企业本身不愿意加大人才投入,这才使得行业发展缓慢,技术壁垒突破速度不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