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大国晋国的消亡是从内部瓦解的,其卿大夫势力超过了晋公所能控制的范畴,最终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氏瓜分晋国。其实,除了晋国之外,春秋时期另一国家鲁国也和晋国有相同的经历,那为什么鲁国却没有像晋国那样被三桓瓜分呢?
鲁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晋国那样被瓜分的结局,其实是由诸多原因而造成的,不是鲁国三桓没有瓜分鲁国的能力,只是因为鲁国的国情与晋国不同。
首先,鲁国是一个极其重视礼法的国家。鲁国和晋国不同,其可以说是一个礼制国家,鲁国三桓虽然掌权,但对鲁国从来没有露出僭越的心思,甚至到了鲁国晚期,三桓也对鲁公毕恭毕敬。鲁国遵循周礼,其礼法、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鲁国三桓执政,也多是遵循周礼制度,虽然这使得鲁国固步自封,但鲁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篡权的现象。
和鲁国不同,晋国的卿大夫却非常的独立,因为是新兴贵族集团,所以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家族也没有必要遵循旧的体制。晋国卿大夫相对鲁国来说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急切要求革古改制,在这种诉求下,晋国卿大夫也自然会发展成为一方诸侯。鲁晋两国的国情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的结局相异。
其次,鲁国三桓内部的反对势力均衡。鲁国三桓的势力均衡,这也是三桓始终无法代替鲁公的重要原因。季孙、叔孙、孟孙势力虽然强大,但他们始终却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而,三桓之间也是相互掣肘。和晋国卿大夫不同,三桓内部的反对势力也非常强大,晋国卿大夫内部的反对者无非是族系公子,而三桓则不同,到了三桓统治鲁国后期,三桓内部甚至出现了家臣掌权的现象。表面来看,三桓对晋公负责,家臣对三桓负责,其实到了鲁国晚期,这一现象却完全颠倒。随着家臣管家势力的增强,三桓甚至也任其摆布。家臣对三桓的掣肘,导致了三桓力量不足,因此,三桓也就没有代替鲁公的能力了。
晋国的卿大夫家族势力非常强大,其家臣幕僚也对卿大夫忠心耿耿,家臣与卿大夫一心向外,也就直接导致了晋公权利的丧失。鲁国卿族没有晋国稳定,故而,其也就缺乏代替鲁公的能力。
最后,鲁国三桓和鲁公同出一脉,没有瓜分的必要。和晋国异姓卿大夫不同,鲁国的三桓却是鲁国的本姓宗室,故而,鲁国看似是卿大夫掌权,实际却为宗室掌权。既然是宗室,所以鲁国三桓自身也对鲁公是非常维护的。同出一脉,又同为本家,其篡位僭越更是有违礼法,这一关键性的因素也就直接导致鲁国始终完好无损。
晋国不同于鲁国,其形成的卿大夫皆为异姓,晋国前期,曾有先氏、荀氏、中行氏等诸多势力,到了后期,也有智氏、赵氏、魏氏、韩氏等大族实力。既然都为异姓,所以它们也就没有必要维护晋公的地位了。篡政谋权,晋国盛于鲁,其亦是晋国自身国情所致。
鲁国始终没有形成威胁鲁公的大族势力,这样一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伐中的确是难能可贵。和晋国不同,鲁国没有分裂的实力,晋国为大国,其就算分裂,依然有机会进入战国七雄之列,而鲁国呢,一旦分裂,将会是亡国灭种。鲁国既亡,三桓又有何用,这一决定鲁国命运的国势三桓都看在眼里,所以谁也没有犯上的心思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8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