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到达874万人,再一次创历史最高纪录,工作成为报考研究生的最主要动因。继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高涨。考生中,往届生增幅超过应届生。
虽说2020年考研现已结束,但围绕此类的论题依旧炽热。中国教育在线发布查询显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屡创新高的同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长。还有考研动机的查询显现,改动校园背景、教育出身,进步工作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份额竟然超过70%,这就直白明晰地标明,大多数人考研的意图,不是为了提成才能,不是因热爱学识去进修,而是为了贴上新的身份标签,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筹码,进步胜率。
众所周知,教育有两项主要公用,一是个体层面,即进步个人才能,二是社会层面,即改动社会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便是学历和薪水要成正比联系。依照总体规律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笔者认为,学历高、才能高、素质强,这肯定是普遍现象。以往的“高分低能”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不少事例证明,那些能考高分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展显露的学习才能、适应才能便是比考低分的要强。所以,在当今社会,如何快速在茫茫人海中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学历,必定成为主要凭证之一。
既然,学历具有断定和遴选人才的功能,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对此展开的各种“手脚”也纷繁显露。跟着越来越多手持高学历的人才涌入商场,工作商场也发生变化,乃至歪曲,而才能和薪水的联系也不同往昔,现在的高学历也越来越难得取得以往应具有的薪水。学历造假、学历注水又进一步助长了学历膨胀之风,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只好水涨船高,招聘时不断将学历要求加了又加。
当下的工作商场中,本科学历的含金量早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生便选择考研,花更多的时间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多的薪资机会,研究生学历的高要求也就应运而生了。从这个意义来说,考研热并非缓解了工作压力,反而是延迟。要处理这个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变革完善教育制度,让高等教育和工作商场能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活跃、健康、合拍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应改动“学历至上”的陈旧观点。
其实,改变人才评价体制早已不是新鲜论题,难以落实的原因在于社会观念改造难度较大,愈演愈烈的“考研热”再一次拉响了人才评价体制变革的大钟,只要用人单位、校园、个人一起对此秉持理性的价值观和活跃的逻辑、思想,才不会糊里糊涂地陷入恶性循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