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哑铃妈妈
“这个不能这样做,那样才是对的”。
“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你还小,不懂事”。
诸如此类的言论想必很多人都从自己父母口中听说过。这类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掌控欲,巴不得孩子都听他们的,按照他们的标准来,从生活到学习都一一安排起来。只手遮住了孩子的天空,这样孩子的所作所为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可是这个做法真的好吗?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心理边界看不好摸不着,但它是确保我们独立的重要根基,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所谓控制,就是入侵了对方的心理边界。“你怎么想不重要我也不关心,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我的想法”来代替“你的想法”,从而入侵对方心理边界的行为。
由此来说,父母的做法就是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大大的不利的。著名的心理专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曾说:“一句听话,是一代代相传的骗局!”
父母为什么想要控制孩子?
1、大多数家长视孩子为私有物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的,他就得听我的,我想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吃穿住行一手包办,孩子仿佛一个提线木偶。
这种思想除了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之外,还想彰显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满足那点不为人知的私欲。可以说:这类父母是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思想和心情。
2、孩子倾注家长全部期望,以此获得成就感
这类父母也许自己的人生不是那么成功,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生活的重心就是孩子,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期望,期望越高,自然就想着手为子女铺路,凡事都要插手。总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内心借此获得成就感。
3、以爱之名“我是为你好”
爱孩子,就要事事周到地替他安排好一切吗?其实不然,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去控制孩子的生活,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家长在育儿路上总是放不下心,那么养大的孩子无非这三种结局
1、缺乏自信心,没有自主意识
由于父母的掌控过度,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自己的认知,因为他们从出生起,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婚姻都由父母安排着按部就班的进行。如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关雎尔,她一开始是个典型的乖宝宝。强势的母亲从穿着打扮到事业等都为她一手操办。
所以关雎尔这个人即便没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也没有任何亮点。整个人循规蹈矩,什么都要问过父母,人也显得很不自信,没有什么存在感。
直到后来关雎尔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先从外表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突破,又找了自己心仪的男朋友,顿时气质大变,整个人看起来自信很多,也终于可以自主的生活。
2、会产生心理障碍
小梅从小就活母亲的掌控下,方方面面都由父母安排,甚至交朋友也得经过父母的同意。因此,小梅在班上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只会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鲜少与别的同学交流。有一次,同学们一起去野炊,才进行了一会,小梅就匆匆忙忙跟班长说她得回去了,大家很是不解。她喏喏的说妈妈打电话叫她回家,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同学们都觉得小梅的妈妈管得太严厉了。虽然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限制自己孩子的正常社交和活动确实不该。另一方面,长期被家长掌控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自闭等心理疾病。
3、未来发展严重受限,还容易被社会淘汰
由于自小事事来自父母的安排,孩子久而久之也养成了这种习惯,有事问父母就行,自己不需要动脑子,而且思维也受限制,并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人格。
王晓有一个大学室友就是这样什么事都要打电话回去问过父母。例如今天穿什么这种小事。其他室友多次劝她这些小事自己决定就好,她说我爸妈说了我不懂,什么都要问他们。试问成年了还这样,进入社会后又当如何生存呢?
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只是带领他们走一段路,重点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由父母牵线的傀儡。父母是引路人而不是铺路人,所以要在必要的正确引导下,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父母和孩子要相互独立,才能真正相爱。请去掉“功利心”请让孩子们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