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在班里是老好人?那是因为你没告诉他这些

孩子在班里是老好人?那是因为你没告诉他这些


今天中午午休,被同事拉着咨询,自己的女儿在班里总是受欺负,该怎么让孩子性格强硬起来。她讲了这样几件事情:

镜头一:今年一年级的小女孩,在班里是最乖最温柔的小豆包。之前一直拿回家很多学校奖励的小星星,但最近一周拿的少了。同事以为孩子拿星星去和老师换奖励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可怜”的同桌想换礼物,跟她要星星,女儿就给他了。

镜头二:去公园玩,同事给女儿买了个新娃娃,她很欢喜地带着去公园玩,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小妹妹,走过来跟她要娃娃。她没有反抗就给了小妹妹,小妹妹玩了好久最后却没有给女儿。同事很生气女儿的懦弱,可是她也没有上前去和对方家长交涉,娃娃被小女生带走了至今未还。

镜头三:在娃娃乐园玩耍,同事的女儿很喜欢滑滑梯,当玩滑梯的人多起来,就会有争抢的行为。她说女儿总是无休止的让别人插队,明明自己很想继续滑,却说大家高兴了就好。

其实,对于7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忍让行为,家长需要好好反省自己。

这种社交关系中的“老好人”、“忍让派”其实是反映出家长教育的缺失,这种教育就是——界限教育,是指让孩子心里建立安全健康的自我边界,用孩子的话说就是:我知道哪些是我的,那些不是我的,我知道哪些事情我可以做主。

要教会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边界,重要的有几点:第一,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说不。不要等到忍无可忍才说不,在第一次出现界限模糊的时候就要告诉别人“不可以,这些事情我不接受”。例如,第一次小朋友没有询问过她就拿走了她的玩具或者书,这时候应该告诉你的孩子,发现了要马上拿回来,并告诉对方,“这是我的玩具,你没有问过我是不可以随意拿走的”,当孩子这样表态时,其实是在建立自己的边界也是在告诉对方她的边界,清楚说明白自己的界限,不会影响到社交亲密度,反而会让对方更清楚如何与你相处。

第二,父母要做好引导工作。现在很多家长都说要多多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既然是锻炼,在面对冲突矛盾这种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对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做好引导和示范。从2岁开始,孩子就有了“我”的概念,明显的表现是不爱分享了,而且会开始和家长对着干,其实这就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此时是孩子物权概念和自我界限的敏感期,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初步物质和心理的界限概念。这时候不要只看到孩子的问题,对于“不爱分享”其实很好解决。首先尊重孩子的物权,家长可以向孩子说清楚,这个玩具是属于他的,他如果不想分享给别人是可以的,他可以自己一个人玩这个玩具,也可以和别人一起玩(或者交换玩具);如果玩具适当,家长还可以演示怎么和小朋友们玩(两个人一起追球、三个人一起拼装、四个人一起搭积木)。社交是孩子的天性,在尊重他的所有权基础上分享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很多家长其实会忽略第一个敏感期的引导,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绘本,通过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社交。


3-6岁儿童绘本大声说“不”防霸凌系列绘本(校园霸凌: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社交欺凌 套装共8册)
¥136.9
购买


第三,家长要正确示范,这一点是最容易忽略的。家长总觉得自己是施教者,以高高在上讲道理或者气势汹汹批评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其实很多教育场景中,行为的影响力远远高于语言。例如上面同事讲的第二个例子中,在女儿的玩具被拿走的时候,她了解自己的女儿不具备说“不”的能力,那就不应该只是看着孩子自己处理,而是应该叫住陌生的小朋友替女儿说清楚或者强调女儿的权利,例如说:“小朋友,这个玩具是姐姐最喜欢的玩具,没有经过她的允许不可以拿走。”虽然这时候女儿可能还是会将玩具给这个孩子玩,但是这样做会告诉孩子两件事情:她的东西她自己有决策权,可以给或者不给,爸爸妈妈捍卫她说不的权利;爸爸妈妈示范说“不可以”也不会影响到任何人。

我是牛仔妈妈,我在“孩子放学后”和大家一起做智慧父母,快乐教育其实很简单。下一期分享如何正确引导“小霸王宝宝”的社交习 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590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