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怀念故乡的那排牛屋

怀念故乡的那排牛屋

文:轻浅,一笑

图:来自网络


小时候,没有忧愁,总是和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玩耍。童年的记忆好像在成年后总是格外清晰。

儿时,学校离家三里多地,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都是在那个学校上的。


每天早上,天空中还有少数星星在上面闪烁,我和同伴都已起床,洗洗脸,背上书包就急慌慌上学。因为得步行,因为得做晨操。

那个时候是早上上两节课,然后九点多回家吃饭;中午上三节课;下午上两节课。给现在的时间阶段不一样。

这样我们上学来回六趟……不管是去和来,路上都得经过我们队里的那排牛屋……

牛屋正房是三口屋,九间。配房有西屋,东屋,都是两间。

西屋里住着一位饲养员,是一位四五十岁中年人,他是我们本家大哥;东屋里住着一位种菜园的大哥,也是我们本家。

牛屋里大概养着二十多头牛,每年犁地,耕地,打场都是指望它们。那个时候又不像现在,全部现代化。

牛屋门口有个马车,木头的,四个轮子,平时村里有什么东西需要去集镇,也是牛儿拉着去。卖东西少的时候,就用地排车。我记得七十年代都是吃大锅饭,一个队里的人种地一起,吃饭一起。炒冬瓜,喝冬瓜汤,上面漂着几滴星星点点的油,加上黑窝窝头,每天几乎都是这样的饭……


后来政策发生变化,实行土地责任制,各家各户按人口分田,各家种各家的地,每年拿多少公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家辛勤劳动谁家收成就好,从那时每家吃的不一样,穿的也有所不同,生活就越来越好。

牛屋门口是一片空地,是打麦场,很干净,我和同伴们幼时学自行车大多都是从麦场里练习骑车技术,车子摔倒的时候人摔的不疼,然后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再去路上正儿八经的骑车。

牛屋东南角是一大片菜地,每年种黄瓜,茄子,豆角,冬瓜,北瓜等,然后各家各户按人口分菜。我们学自行车热的时候,看见种菜大哥回家吃饭了,或者有事离开的时候,就偷偷的去摘个黄瓜解解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上小学。那个时候也就七岁的年龄,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自己步行去上学……


三里地的路,有时候起晚了没有同伴,就是一个人。走到路上,真的有恐惧感,但是一看到前面那排牛屋里面微弱的灯光,心里就有一丝慰籍,好像自己的家园在前面等着我一样,然后就加快脚步速度,不知不觉就越过牛屋一会到了学校。

记得那天下大雨,没有雨具,路过牛屋,去里面避雨,饲养员大哥亲切的喊着我的乳名:“翠妹妹,今天没拿塑料布啊?”我点点头,他就把他的塑料布借给我,我感激的说:“谢谢大哥”。然后回家,上学的时候再还给他。那个年代,大多人家都买不起伞,逢天气不好,家人都是给一块塑料布,披在身上,顾头顾不了身,回家衣服淋的挺湿,这是经常事。

每年的麦忙季节,牛屋门口最热闹。家家户户的麦子都是从场里压,原来用牛拉着石滚一圈圈转,后来家家都开着手扶拖拉机一圈圈压……

童年趣事好多,想起炎热的夏天,我和同伴们最高兴的事情是吃一根凉爽的老冰棍,放学后,三五成群去上学校后面买零食和大大卷,学生之间的友谊,简单而快乐。但我的记忆中永远忘不了我上学时路过的那排牛屋,门口的打麦场,那里有我一点点堆积如山成长的足迹……



现在那里变成了一片空地,前些日子回故乡从那里路过,我还给老公说:“原来这里有一排牛屋,门口是我们生产队的场,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打麦子,我和谁谁一起在这里学过自行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347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