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用南人为相,非吾子孙”:赵匡胤为何要用“北人”而轻“南人”

“用南人为相,非吾子孙”:赵匡胤为何要用“北人”而轻“南人”

我们以前在学习寓言故事时,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故事中只要涉及愚蠢之人或者之事,必定会冠以宋国南方之人,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等寓言故事。另有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一书中曾有记载:“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大概意思是说,我的子孙不可杀谏官,不可录用“南人”为相。由此可见,在宋朝时期,有明显的南北区域歧视。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产生,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当时局势所需

其一是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北方人士,当时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时。虽然是顺应天命,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他需要来东西来稳定人心,毕竟“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所以在兵变期间赵匡胤就曾对诸将说过:“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大概意思是说,各位士兵不得以武力欺压前朝的旧臣。因为赵匡胤毕竟是通过政变而取得的皇位,并不是世袭,所以他需要取得前朝臣子的信任,只有前朝臣子认可他,他这个皇位才能坐的长久。

所以为了稳定新政权,赵匡胤沿用了前朝的官僚体系,而前朝的官僚体制中又是北人为多,后期赵匡胤为了平衡武将势力,渐渐开始提拔文臣,而当时跟随赵匡胤的文臣,自然水涨船高,几乎奠定当时的政治基石。而当时文人绝大多数又是北方人,就这样他们奠定了宋初北人优势的官员地域构成特征。

赵匡胤重用“北人”而轻用“南人”这一行为,对于当时的局面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在当时重用北人,可以说是给了跟随他的那一批文人将一个很好的回报,即可以稳定军心,巩固政权,又可以笼络人才。

对于刚刚建立的新王朝来说,实乃两全齐美的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另一方面来说,当时新政刚建,“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统治秩序,安定赵宋政权,而这项使命的完成,无疑需要依赖于一批负有行政经验,长于吏干的文职官僚”。而当时的南方人士因为地理因素,虽然文学才华十分丰盛,但其讲究笔法文学,普遍存在尚文重艺,并不能很好地经世致用。这就与北方的尚志重道背道而驰,显然不能够很好适用于当时的政治建设,因此不被重用是必然的。

其二是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南方文化,在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度,“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当官的都是北方人士,南方人士想要当官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当官,想要做到高位也是屈指可数,唯一一个出名的便是唐朝时期的张九龄,南方人士,张九龄在朝中自称“岭海孤贱”虽说是自谦之词,也可见当时南方人士在朝堂的地位是极低的。

在赵匡胤时期,重“北人”轻“南人”达到了极致。可能有人会说,历史不进反退,在唐朝明明已经得到缓解的区域歧视问题,反而又加剧。其实并不是,只能说赵匡胤敏感的意识到了,在经过上千年历史的磨合,南方人士进入朝廷已是趋势。但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局面,考虑当下的需要,稳固政权,他依旧采取了保守的态度,拒接南方人士进入朝廷,并且写下不可以南人为相的旨意。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朝廷可以延续的更加长久。

二、南北地域差异

其次是因为当时的宋朝并不是出于完全统一的情况,而当时的宋朝收复国土的统一战略为先南后北,所以南方的文人将士对于宋朝来说其实是一个敌对国的关系,宋朝为了杜绝这些南方人士有复兴王朝,忍辱负重的想法。所以宋朝帝王对于这些逐渐入朝的南方官员是十分不重视的,但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他并不能放任这一批南方官员不管,但是也不能委以重任。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派遣这些官员去国家图书馆任文职,或者将重要的官员遣送到京城严加看管授予闲职,或是出任地方官员。这样既不会冷落了人心,又不会让他们有机会复兴王朝。而且也很好地将这些南方士人排除在政治的中心外,不让他们参政。在这其中帝王都不重视的南方人士,自然就无法享受到北方士人一样的待遇。

另外,从远古到西晋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一直都是在北方,经济会带动文化的发展,所以在此之前,北方的文化是有优势的,而宋太祖又是北方人士,自然会从心里认为北方人士乃中原人士,又岂是外人可比的。所以就会排斥南方人。

而皇帝都是如此,又何况手下的北方臣子呢,就更不会把南方人当成一回事了。史书曾记载在宋真宗时期,想要立王钦若为相,但是王旦上奏说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议也。”大概意思是说,祖宗立国以来至今未有让南方人当宰相的先例,臣作为宰相,是不敢阻挠人才的任用,但陛下不能全由自己喜好做事,这是我的意思也是朝中大臣的意思。来阻止王钦若为相。

王旦为什么会反对呢?难道是因为王钦若一旦当了宰相,两人之间会有多大的利益纠纷吗?并不是。只是多年的思想囚禁,让他觉得与南方人平起平坐是一种耻辱,他的骨子里依旧存留着北方人士的傲气,不可苟且与外人平起平坐。王旦和王钦若皆姓王,按道理来说是同族之人,但奈何地域不同,所以王旦是不会让王钦若入朝为相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地域歧视有多严重。所以这种地域歧视是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只不过在赵匡胤时期到达了顶峰。

三、当时的政策造成的局面

因为当时的在朝为官的大多都是北方人士,且赵匡胤颁布了南人不可为相的命令,所以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轻视南方人士。

最直观的一点证明便是南北榜,北宋名臣寇准,北方人士,在任宰相时期,当过科举的主考官,在历史上他是一名十分正面的人物,但是在他主考时,特别的不公正,对于南方人士格外的不重视。

有一年他主考时,江西的萧贯位居榜首,寇准便说:“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便取消了萧贯的资格。按理说,科举制度,就应和我们当今的高考一样,不分老幼,不分种族,不分地区,是平等取士。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制度,科举从未真正的公平公正过。

像萧贯这样的案件在当时的年代屡见不鲜。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江南人士,宴殊,5岁便可提笔成文,14岁参加殿试,且毫不胆怯,文笔斐然,宋真宗便赐同进士出身。但是寇准以晏殊是外地人为由,阻止宋真宗这一行为,错过了一个人才。

在这里可能大多数人会猜测寇准是一个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却是以正直公允名垂青史的。由此可见,当时不看才华,看地域选取人才是一种社会风气,也是当时形式造成的结果。这样的社会风气导致“选用人才多取北人”。以至于“南方士大夫沉沦者多”。所以在宋朝的许多朝代都是北方人士的地位要高出南方人士居多。且朝廷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士,就算皇帝想要提拔南方人士,也无计可施。

四、南方人士留下的历史负面形象

孟子曾说““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从这我们便可以看出古之文人对于南方人士的印象并不是很好。鄙视南方人士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北人对南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南人“狡险”。这种观念一直到南宋时期依旧存在。

即便一些以正直公允名垂青史的北宋大臣,如司马光都曾直言不讳地对神宗皇帝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以此为据反对王安石当政。当然这些恶评也不是空穴来潮的,北方人讨厌南方人是有历史依据的,上段提到的王钦若,在他当权之时结合“五鬼”给宋朝带来惨重的代价。在熙宁二年十月,陈升之拜相,但是他一上任便任人为亲,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南方人士,所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总结

所以南方人士除掉自己本身在历史政治斗争中采取了不光彩手段,留下了不好的历史形象,让北方人士轻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统治者的偏见,以及当时的政治所迫造成了重“北人”,而轻“南人”的局面,当然也并不排除当时北方人任人为亲的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140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