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热潮下,各地中小学校和实践基地组织了不少研学旅行,逐步理顺了实施的流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指导教师面对研学旅行的评价一筹莫展,只能采取最“传统”的方式——将任务落到笔头。日记、感想、报告成了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主要依据,但总结性的文字却很可能忽略了过程性的成长。
研学旅行评价的主体是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意识层面的东西并不是学生写一篇日记就能证明他真正领会到了的内容。
那么研学旅行的评价要如何设计实施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而言,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自我评价、组员评价、老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完成,每天在活动完成后进行评分和奖励。
研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单纯依靠大脑记忆和主观印象就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而是需要借助文字和照片做简单的备注记录。公开的奖励和私下的指导规劝相结合,有理有据的进行奖惩,增强说服性和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性。
1
教师主要观察评估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的如下行为:
安全意识:
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挥,不擅自行动,没有危险行为
文明礼仪:
在公共场所遵守社会公德,约束个人言行,维护学校名誉
参与度:
按照要求完成研学任务,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不推诿,不作假
专注度:
在整个研学课程过程中不沉迷玩电子产品或其它与研学无关的事
2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研学课程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提交研学类手册、电子类作业、手工制品等,指导教师审核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品呈现:
有自主分析思考过程的研学手册或手工作品
完成度:
按时完成研学作品,不拖沓
内容原创:
包含个人理解和构思,不照抄照搬
学生对研学过程的自评和互评则可以落到每天的学习单和集体交流环节当中,评价的要点可以从上述几方面进行,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自由发挥。研学结束后由指导教师统计给予奖励和鼓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3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