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就凭借卓著的学术成果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四小龙”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在2019年全球经济学家年会现场,为嘉宾们分享了关于宏观经济的许多干货。在接受财经头条、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交汇点新闻联合专访时,他详细讲解了通货膨胀与货币、GDP与福利之间的辩证关系。
CPI不能完全反映通胀,物价受影响有时滞
钟朋荣是我国较早研究通货膨胀的专家之一,他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通货膨胀研究》是国内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一本理论专著。在本次采访中,钟朋荣开宗明义:“很多经济专家对通货膨胀的理解有偏颇,认为是否有通胀就看CPI涨不涨、涨多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通货膨胀。”
“通货就是流通的货币,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多了,通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少了。”钟朋荣描述称,“通胀就像雨水多了,但这些雨水会流向不同的地方:有的流向洞庭湖,有的流向鄱阳湖,有的暂时储蓄在长江三峡。我们不要因为洞庭湖没有被淹,就断定昨天晚上没有下大雨,只是因为多下的雨水流入了长江三峡或鄱阳湖。”
“货币多了,CPI不一定涨,就像昨晚下了大雨,鄱阳湖不一定淹。因为水有多种流向。” 钟朋荣指出,“同样,流通中的货币多了也有几种表现。”
“第一个表现为,票证多了,钱多了但物价不涨。因为计划经济、价格固定。但拿着钱买不了东西。”钟朋荣举例称,“1979年我在武汉市为了买两斤猪肉,两个通宵没有睡觉去排队,结果第二天早上没有猪肉了。”
“第二个表现为,CPI上涨,即消费物价上涨。例如猪肉、消费品涨价了。”
“第三个表现为,房价上涨。货币多了,为了保值,大家都去买房。越买房越涨,越涨越买。不少家庭几代人的存款都投入一套房。因此多发的货币主要被房价吸收了,老百姓反而没钱消费,CPI上涨很少。这就是我国前十多年的情况。” 钟朋荣说道。
“判断通胀还是通缩,不能只看CPI,而是要看货币增长速度和新增货币量。” 钟朋荣表示,“2019年9月末,我国货币总量(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GDP增速只有6.2%,货币增速比GDP增速快2.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仅是两码事,二者在时间上也不一样。”钟朋荣进一步指出,“我国从通货膨胀到物价上涨一般有近一年的时滞,即今年货币多了,明年物价上涨。如果多发的货币主要流向房市,推动房价上涨,则时滞更长。货币多了房价不是马上涨,而是连续几年货币积累后集中涨,一次涨价80%甚至翻倍。如前几年厦门、合肥等地的房价上涨就是这种情况。”
搞经济是为了搞福利,坚决制止“伤口经济”
“我建议经济学家要明确两个概念。”钟朋荣强调,“第一个概念,CPI增幅较低不等于没有通胀。不要混淆概念,通胀是货币多了,膨胀了;货币多了后,其表现不一定是CPI涨,房价涨、票证多都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个概念,GDP增长不等于福利增长,有的GDP增加福利,有的GDP减少福利。” 钟朋荣进一步阐述,“GDP增长,福利不一定增加;但是货币增加快,居民的福利肯定减少,因为老百姓钞票买的东西越来越少。”
在发表“保货币还是保GDP”主旨演讲时,钟朋荣更明确提出:“就像央行行长易纲最近撰文强调的,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不要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了。”
“经济学家不要只看着统计数字研究经济,要看老百姓饭碗研究经济,看老百姓饭碗里装的东西多了还是少了。” 钟朋荣呼吁,“搞经济是为了搞福利。”
“通过投资基建保DGP,各种类型的基建投资都会增加当期的GDP,但并不是都能增加民众的福利。” 钟朋荣解释,“有些基建项目不仅减少当期的福利,以后每年都减少老百姓的福利,因为这些基建项目长期亏损,每年需要政府进行大量补贴。这样的经济板块叫作伤口经济、流血经济。”
“中央提出三大攻坚战,第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怎么防范?就要减少伤口经济板块,不要制造新伤口。”在钟朋荣看来,那些既没有经济效益又没有社会效益的项目应该坚决制止,“低效无效的投资,已成为金融风险的源头。”
钟朋荣建议,通过投资增加GDP,需要对投资进行几个转变:“投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国企为主转向民企为主,投资的资金来源由贷款为主转向股权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为主,投资主要的领域由传统基建为主转向新基建,转向企业技术转型、改造升级。”他还补充称:“要稳定和鼓励民企的信心。”
“要在保货币的前提下,保有用的GDP,保能增加老百姓福利的GDP。”钟朋荣最后总结道。
(作者 武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