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无偿献血是否该纳入社会征信系统?

无偿献血是否该纳入社会征信系统?

本刊记者 邓玉杰 整理

“老赖”“黑名单”“联合惩戒”……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很多失信行为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都已被逐渐纳入到这个体系。由于被纳入的领域愈加宽泛,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疑问和争议。

11月14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另外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应当探索将无偿献血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建立个人、单位、社会有效衔接的无偿献血激励机制,对献血者使用公共设施、参观游览政府办公园等提供优惠待遇,定期开展无偿献血表彰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

反对者认为,本是自愿的事,变成一个信用问题,这样真的好吗?对那些想献血、但身体情况不适合的人不太公平。

支持者则认为,将无偿献血纳入征信,本意是健全无偿献血激励机制,对献血者使用公共设施、参观游览政府办公园等提供优惠待遇。

11月26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无偿献血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是个人信用的加分项目,目的是让更多无偿献血者的善举得到更广范围的支持和肯定,让他们的奉献精神得到更多赞誉。她强调,不献血不会影响个人信用,更不会有惩戒,因为人们不献血有健康、年龄等各种客观原因。

郭燕红表示,这样的做法源于地方实践,像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地把无偿献血作为个人征信系统的加分项,无偿献血者在就医、金融活动以及文化活动中,都能够享受到优惠,这有力地促进了公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形成了激励的氛围。

国家卫健委的回应并未止住舆论风波。无偿献血要与征信挂钩?一下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反对者:征信绑架道德效果适得其反

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成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信用报告已成为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随着时间推移,纳入征信系统的内容越来越多。

“无偿献血原本就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你参与无偿献血,是你对社会献出了一份爱心,社会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对此给予鼓励;你不参与献血,也并不代表你对这个社会没有爱心,因此不存在惩罚问题。”“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得主周蓬安说。

周蓬安认为,“无偿献血纳入征信系统”这个话题,会令网友产生“征信系统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错觉。这样,反而不利于树立征信系统的严肃性。他表示,国家卫健委拟“建立个人、单位、社会有效衔接的无偿献血激励机制,对献血者使用公共设施等提供优惠待遇”,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和征信系统并无关系。

网友华华86说,个人信用报告的加分项首次听说,之前的减分项行为倒是不少。网友担心这是变相惩戒,不献血就等于变相失信。但这些加分能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多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毛寿龙指出,征信一般来说还是和金融相关。对于某项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还是要慎重。

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新海对媒体表示,“征信” 是很专业的概念,与规范商业活动,降低交易成本相关。一旦扩大到社会层面,会使这一系统过于泛化。

支持者:健全无偿献血激励机制

事实上,在卫健委发文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做法。比如江苏省从2017年,就对无偿献血者实行“三免”政策,其中,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以上的献血者,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免门票进政府举办的公园,免门诊费去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单位就医。

南京律师刘桂云从2001年开始无偿献血,每年不间断,至今累计献血已有5600毫升。2016年,她就领到了一张“诚信好人卡”。

事实上,“诚信好人卡”,正是将无偿献血纳入征信系统的一种尝试。目前在南京,只要献血满4000毫升的无偿献血者,经过信用审核,就会推荐进入信用红名单。下一步,南京还将推进“四免”政策,激励更多的无偿献血者加入。

在山东威海,从去年开始,参与无偿献血,也被作为良好信息,为个人信用加分。目前,已经有数万名无偿献血者获得信用加分,他们将有机会在公立医院、金融活动、行政许可、评先选优等活动中,享受特殊待遇。

此外,还有江西,他们也是在去年下发文件,探索将献血记录与个人、单位征信体系,进行有效结合。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献血纳入征信’本不该引发质疑,然而却一度引起不小的质疑,除宣传和沟通存在不足外,一些地方征信系统建设重惩戒轻奖励的做法,恐怕更值得思考。奖励守信者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样的激励机制不可或缺,理应作为与惩戒同等重要的举措,共同推进社会诚信与文明建设。”知名评论员罗志华提议。

厘清征信边界

近年来,征信系统有一种明显的扩大化倾向,很多人呼吁,把横穿马路、随地吐痰等行为都纳入其中。随着征信系统作用越来越大,也有人担心信用机制可能会被滥用。

央行的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已采集9.9亿自然人、2591.8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分别接入机构3564家和3465家,年度查询量分别达到17.6亿次和1.1亿次。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认为,个人征信信息边界不明,源于各方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解出现较大差异,很多人往广义的方向理解,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涵盖了信用市场及其信息服务,还涵盖了道德、产权、法律,涵盖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是一个“大筐”。

今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强调,防止失信行为认定和记入信用记录的泛化、扩大化;防止失信“黑名单”认定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泛化、扩大化;防止包括个人信用分在内的其他信用建设举措应用的泛化、扩大化。

毛寿龙表示,纳入征信的项目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隐私情况,在使用上造成一定困扰。什么样的失信行为将纳入信用记录,这些都要有明确的法定依据,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

对于如何提升公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卫生部门在系统内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血液管理还存在“地域分割”现象,在甲地献血了,在乙地无法用献血证兑换相应的用血额度,而现在人的流动性非常大,患病求医往往也是跨省的。再比如,献血之后,公民用血仍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虽然血液处理的确需要成本,但这样就形成“群众无偿献血,医院仍然卖血”的误解,显然不利于推进中国无偿献血的发展,人们更需要“无偿献、免费用”这样简单明了的激励。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其他途径的收入来填补血液处理的成本呢?所以,在提倡、推进无偿献血这件事情上,其实在征信系统之外还有很多空间,卫健部门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90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