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愚园路的九旬里弄岐山村,去年经历了老洋房外立面修缮、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后,老弄堂重现昔日芳华。但“改造没有入户”让居住在此的“72家房客”一边浸润着历史的文化底蕴,一边上演着阁楼里的尺寸之争。今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充分发挥基层自治,找准居民生活痛点,启动老洋房内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为居民找回“住在老洋房,爱上老洋房”的理由。请听报道:
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村,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大作家施蛰存等都曾在此居住,每天都有不少慕名来访的游客。修缮后,这条里弄更是成了网红。但家住弄堂48号的任老伯总感觉跟自己的预想“差一口气”,他说:“外立面做了很好的,就去年大改造了,就是里面基本上没什么搞。”
外表光鲜的老洋房,走进去是另一番景象:居住环境差、煤卫合用空间小、公共花园乱搭建、楼道杂物堆积……“72家房客”的局促、逼仄随处可见。居民虽有改造意愿,但真正启动并非易事,各有各难处,也各有各诉求。老洋房内部改造的背后更是各种边界的划分与利益的博弈。霍白是这里的原住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的弄长,在居民和政府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寻求最大公约数。
霍白说:“就是说跟那些老居民我们互相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把问题找出来,然后议问题,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街道还请来社区营造专业团队,引导大家在互商互谅中谋得“实用为主,兼具美观”的改造方案。经过各方大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岐山村48号启动试点,大渔营造相关负责人何嘉说,改造期间,提高公共空间使用率最花心思,比如为改造公共厨房量身打造的“灶台盖板”,用时掀起,不用时盖上就是个共享台面。
何嘉说:“实际上并不会所有的人一起烧饭,空间是有的,怎么共享?这个挡板是专门针对老洋房厨房需要共享(而做),可以让灶台在不烧饭的时候变成给别人家来切切菜,可以来用用的。”
如今,油腻腻的灶台安装了大理石台面,灰蒙蒙的墙面贴上了瓷砖,公共烟道、吊厨、底柜、独立水斗一应俱全。任老伯说,厨房空间争抢战一去不返,“现在多好!那真是名副其实地外面也好看,里面也好看!”
接下来,48号里的微整形还将触及到卫生间、花园晒台等公共区域。岐山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卫红说,改造完成后,将引导楼内居民自我管理公共区域:“就这么一个小的空间,现在要6户人家要烧,所以我们到时候会去帮助他们制定一个居民公约,一些公共空间怎么样去使用,自己来协商自己的事情。”
而包括岐山村在内,江苏路街道辖区有多达300多幢老洋房,5300多户居民居住其中,大部分都是“72家房客”。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竑杰说,这次岐山村老洋房内部“微更新”实践,有望为老洋房社区治理带来新探索,为生活在历史建筑中的人们带来可以触摸的美好生活。
杨竑杰说:“接下来可能要突破的重点 就是老洋房内部空间改造,包括老洋房的这些居民,怎么样发动居民参与到我们社区的事务当中来,让大家这对自己的家园有更强的认同感,就是能够达到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群众满意,既有活力又有烟火气的这样的一个氛围。”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李雪梅编辑:陈丽责任编辑:黄丽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