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12月25日讯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对于饱受磨难的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代王庄村50岁的刘美英来说,她以不屈的斗志笑对苦难,用母亲和妻子的爱与担当,实实在在地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
不离不弃,丈夫患病难阻脱贫志
曾经,刘美英一家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丈夫勤劳能干,孩子活泼可爱。2013年,丈夫刘士军因意外伤害成为植物人,这年她才44岁,全家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她一下子就懵了。看着昔日健硕如今瘫痪在床的丈夫,刘美英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以前我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家庭妇女,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丈夫做主,他这突然倒下了,我就慌了,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更别说还要拉扯孩子伺候老人了。”
2014年5月,刘美英家庭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街道扶贫办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救助活动,2016年底财政扶持5000元,用于发展种植业;2016年9月份青联帮扶1000元,宏昌能源帮扶1000元;2017年1月申请低保,低保金每月1400元左右…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项政策补助如春风雨露,及时惠及到刘美英家,解了燃眉之急。村里人都说:“刘美英家这回好了,就算啥都不干,光政府给的钱就够花的了。”刘美英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丈夫残疾了,我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能因为咱有困难就光等着政府救助。困难面前,我决不能低头。尤其是还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更应该坚强起来。”她自己给自己鼓劲,只要勤劳苦干,生活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摘掉贫困的帽子。
不等不靠,勤劳双手开辟脱贫路
为了多挣点钱,她除了种植着自家4.7亩地的小麦、玉米,还要替别人管理着1个葡萄大棚,每天清晨3、4点,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刘美英就早早起床,赶到葡萄地里浇水、剪枝、修果,忙到六点钟左右,就赶紧回家照顾不能自理的丈夫洗漱、喂饭,匆匆扒几口饭后,再去打理葡萄园,每隔两小时还要再回家给丈夫翻身,收拾大小便……到了熟果期,为了赶上次日的售卖还要连夜挑拣葡萄,经常一天就睡3、4个小时,刘美英每天像个陀螺似的忙个不停。管理葡萄大棚,除了勤劳,还需要技术。之前没干过规模种植,刘美英经验不足,第一年,她管理的葡萄长势非常差,这让她措手不及。面对困难,她依然没有自怨自艾,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空就往同村的葡萄大棚里钻,向人家请教葡萄种植技术,从修枝、除草到灭菌除虫等都认真学习,还利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刘美英种植的葡萄长势喜人,不仅产量高,口感跟甜度也很好,葡萄一上市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销售出去了。现在,关于大棚葡萄种植,左邻右舍有啥疑问,都来向她请教,她都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刘美英已经由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变成了“新农人”。
冬天通常是农民一年中比较清闲的时候,刘美英还是闲不住,有空就到周边蔬菜大棚打零工,碰上农村集日,她还要把自家种的菜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既不耽误照顾丈夫,又能给家里挣点零花钱。她总是乐观的说“反正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找点事干,就当锻炼身体了,还能挣点钱多好”。
不歇不停,致富梦想永不凋零
“葡萄大棚打工5000元,种地4000元,泛海助学5000元……”2018年贫困户信息采集时,刘美英高兴的向街道扶贫干部列举着家庭收入。近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系列政策的落实,刘美英一家的收入不断增长,2018年年人均收入近9000元。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她始终悉心照顾着丈夫的饮食起居。丈夫失去咀嚼能力需要吃流食,她就每天搭配好营养用料理机打碎后喂给他,这些年来已经用坏了3、4个料理机;虽然丈夫长期卧床,这些年来从没有感染过褥疮;纵使再苦再累,刘美英也要保持家中一尘不染、窗明地净。她说:“丈夫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儿子来家还有个爸爸叫,哪天真不在了,我也好问心无愧。有个好环境就有好心情,我每天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
在她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带动下,儿子耳濡目染,一天天懂事和成熟起来,为了接班照顾爸爸,减轻妈妈的负担,也为了照顾像爸爸这样的病人,去年高考选择专业时,专门报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有了专业的知识,每到假期,懂事的儿子就利用学到的知识替爸爸按摩,爸爸虽然不会说,不能动,但他还有意识,眼里会时常流出感激的眼泪。关于未来,刘美英满怀憧憬。她说,等再过几年,儿子毕业了,我们娘俩一起奋斗,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到那时我们就申请退出贫困户,不给国家添麻烦了。
- 刘美英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磨难没有把她打倒,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她用不屈的斗志和坚强的意志撑起了家中的一片晴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