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第二次也很美》王蕾:可恨之人背后,是可怜的原生家庭

《第二次也很美》王蕾:可恨之人背后,是可怜的原生家庭

这两年,原生家庭这四个字,成为了许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失败的背锅侠。

孩子不敢上台演讲,孩子懦弱胆小,孩子控制欲强,孩子自卑,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很难信任别人、觉得不会被爱、也不敢大胆去爱…… “伤害”、“痛苦”、“创伤”等带有强烈负面感受的词汇和原生家庭成了难兄难弟。

原生家庭成了许多人的黑暗森林,阴森恐惧, 也成了孩子出生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时手中的一副牌。

01)童年受过伤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


初看《第二次也很美》,我对王蕾可谓咬牙切齿地狠。一个女人怎么可恶到如此田地,人前装贤淑,人后是魔鬼:陷害安安,威胁大王,把安安反锁在储藏室,只为了自己能夺冠。可最让人气愤的是,居然为了拿到去加拿大和青山大师合作出漫画的机会,居然把魔爪伸向了安安的幼儿园的儿子。


真是为了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恶魔,被网友骂道:赶紧领盒饭。等到她的前男友出场,我才明白:可恨的人背后,是可怜的原生家庭。


小小年纪,每天在酒鬼父亲的毒打虐打下长大。她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经受父亲的毒打和妈妈的漠视,最后心理扭曲,把攀附有钱人作为未来的唯一目标。甚至间接地害死了父亲,她还觉得父亲活该。而在父亲的葬礼中,她还在深深地恨着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童年的伤害令人心寒,也会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看起来,王蕾的今天是原生家庭的伤痛,是原生家庭的起点决定了她今天的恶,决定了她不择手段的今天。

原生家庭的伤痕成了王蕾一生的疤痕,提醒着她逃离父母,攀更高的枝。可是三观不正的孩子,即使有满腹的才华也会成为伤害别人的利器,损人伤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许多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深受父母“控制”,无法过自己说了算的生活;社交中过于敏感,经常陷入压抑、愤怒等负面情绪,严重的抑郁或者心理扭曲,走上犯罪道路。

02)没有伞的孩子拼命跑


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14个孩子中一位农村的孩子,考上了牛津成为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层跨越的人 。而家境富裕的孩子,长大后依然成为精英阶层。


许多人觉得那是人家基因好、原生家庭好,归因于自己命不好。原生家庭宿命论成为了许多孩子逃避现实的借口,成了许多人的自我安慰。

去年,综艺节目《极限挑战》 在上海崇明中学的6连问你还记得吗?

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

你曾经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

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习特长?

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

在一次次的提问中,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境优渥、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站在第一排,而农村的、被忽视的孩子站在最后一排。可是,在随后的长跑中,哪些排在第四位的孩子依然冲到了前面。

而在随后的极限男人帮的6连问中,即便到了第五个问题,大家都停留在最后一排。只有最后一个问题,孙红雷和罗志祥前进了一级。尽管他们的起点很低,但不妨碍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线演员。

可能我们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我们的起跑线很低,但是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03)重建自己的再生家庭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拼尽全力才能得到的一切,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我们的再生家庭,会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不拼命地奔跑,我们将会成为孩子逃避的宿命论。

不可置疑,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使我们面对很多的伤痛和不甘,甚至愤恨。

可是,我们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的机会:

第一次出生是我们作为新生儿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是生理上的出生;

第二次出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是精神上的出生,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

我们不能决定生理上的出生,但是可以改变精神上的出生,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真我,而非瑞士籍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天才儿童的悲剧》书中提及的玻璃房中的假我,那个父母期望的假我。

那么,如何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真我呢?


001)拥抱内在的小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即使遗忘和逃避可以暂时解脱原生家庭的伤痛,但一不小心的火花或者触发器都会点燃我们内心的小孩,让我们无所遁形。

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双手抱着自己,告诉自己:我看到你了,看到了那个绝望伤心的你,我抱抱你。

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把过去父母对我们的期待的话,改写成内在的父母说给自己听。

比如打碎瓶子,父母责怪我们:“毛手毛脚的,你笨死了,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们可以这样改编说给自己听:“宝贝,你想帮妈妈把瓶子拿过来,真热心。摔碎了,没关系,你没有受伤就好。”

科学家发现,当我们说出来时,会把想象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使我们进入了一种美的艺术体验,从而开发了右脑。同时,在我们说出来后,大脑会产生α波(8~13赫兹)。α波频率较慢,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快乐感、幸福感、深沉的放松等。


所以,当我们告诉自己,拥抱内在小孩后,我们就会具有力量和向前的信心。

002)培养界限感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的诗道出了为人父母的真谛,也道出了孩子成长的课题。

我们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也不能代替孩子生活。我们的干涉和包办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丧失责任感和自信心。

父母的期望是父母的期望,我们做不到不代表我们不好。孩子没达到我们的期望不代表孩子不行,孩子有自己的使命和发展规律。

日本的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讲到:“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这不是主张孤立或者和人对立,而是告诉我们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而活,孩子也不是为了我们的期待而活。


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我们可以聆听父母的建议,也可以选择不执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听父母的话,不代表我们不孝顺,不代表我们翅膀硬了,而是我们精神上的成长,正在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

演活了众多经典角色,两度拿下白玉兰最佳女主角,一次被国际艾美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孙俪火爆娱乐圈,也成了电视剧的流量担当。而在她的微博中,我们时常看到她和老公邓超的亲密互动、以及和一双儿女的甜蜜与温馨。

可是在访谈节目中,我们方知童年的孙俪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因为父亲的离婚,让妈妈一个人担起家庭的重担,小小年纪的她尝尽了辛酸。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是妈妈的爱让她从舞蹈演员成长为一线明星。

于是,在成家立业后,孙俪逐渐走出来,和父亲和解。她不再纠缠于童年的恨,看到了父亲曾经的难处,尊重了父亲的选择,做到了两人的课题分离。她的幸福也随之而来。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不能选择和控制的,是我们天生的烙印。可是选择遗忘、断绝关系、原谅还是不纠缠,取决于我们自己。

如果孙俪带着对父亲的恨,继续今天的生活,相信也不会有收视女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只有当我们放下对原生家庭的执念,放下自己对原生家庭的解读后,我们就解放自己。

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可以听话,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期望和原因,选择权在孩子手中。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是我们的起跑线,决定了我们冲刺的初始速度。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让它成为我们一生的枷锁裹步不前,还是解放我们自己拼命奔跑,钥匙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学习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追寻自己的过去,而是为了和过去和解,走向精神上的新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道:一段心理创伤不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人们对这段经历或伤害赋予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最终的人生走向。


童年受过伤的孩子,起跑线更低,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我们逐渐长大后,困住我们的只是我们对故事的诠释和解读,而非事实真相。走过去,接纳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就会获得精神上的重生。

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或者我们给与孩子的原生家庭不是那么美满,那么,我们可以这么做:

  • 拥抱内在的小孩:接纳自己,共情自己
  • 培养界限感:父母的期望是父母的,孩子也不是我们的梦想收割机。

没有理想的父母,没有理想的孩子。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孩子。如同王蕾对自己父母深深的恨,不惜害死爸爸,断绝和妈妈的关系,背后都是对爱的深度渴求。

幸福的原生家庭都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爱与尊重。

我们前半生的剧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后半生和孩子一生的编剧,为自己和孩子书写一个Happy ending。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13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