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心理学:让孩子学会实时抗击悲观,就是在有效防治抑郁症

心理学:让孩子学会实时抗击悲观,就是在有效防治抑郁症

一位初中教师的来信


【 今天洋洋妈妈打电话来说:“洋洋已经确诊为抑郁症,需要休学一年,接受专业的治疗。”我的心情咯噔一声跌入谷底,沉重地吃不下晚饭。


我是一名教师,在我带过的学生中,洋洋不是第一个因为抑郁症休学的学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确诊前两星期,洋洋已经不肯来学校,微信里提交的作业,正确率也直线下降:他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审题了,字迹也一反常态变得暴躁、潦草。我建议洋洋妈妈,尽快带他去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没想到结果一出来,已经是中度抑郁。


洋洋是这学期中途转到我们班的,随着父母工作的升迁来到这个城市。他很安静,对同学温和友好,却很难融进班级里。


他很安静,对同学温和友好,却很难融进班级里


我也曾是一个多次转学的插班生,很理解这种感受,所以常常放学或中午找洋洋谈心,问他习不习惯,功课有没有哪里跟不上;这些都是以前我的老师,曾给予过我的温暖。


班主任老师,也曾向洋洋父母反映过这些情况,希望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但洋洋的父母也刚到这个城市,正忙得脚不点地,问过孩子之后,又丢开了。


就在我们以为洋洋慢慢习惯了,事情在慢慢好转时,他突然不肯来学校了。


刚开始父母没有太在意,以为是跟同学发生了矛盾;后来洋洋越发沉默寡言,父母问他怎么了,洋洋只说感觉很暴躁,安静不下来。在我让他们尽快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后,洋洋妈妈才真正着急了起来。


我很难过,也一直在想,如果平时我们再用心一点,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预防孩子的抑郁? 】



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来自一位教师朋友的邮件。看完之后,心里感觉很沉重,洋洋的情况不是特例。


据调查,现在抑郁症最高发的人群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1/3的13岁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状,到高中毕业时,几乎有15%的孩子经历过一次抑郁症。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抑郁症最高发的人群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1/3的13岁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状


而一旦被确诊为抑郁症,孩子需要很大的心力才能从中走出来,还很容易反复。相信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经受这样的心理折磨。


那么,就像这位教师朋友所关心的,如果平时我们再用心一点,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预防孩子的抑郁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实时抗击悲观。


悲观是滋生抑郁症的温床


洋洋是一个很安静的男孩,尊敬老师,又认真肯学,但他给教师朋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却是:“老师,对不起,我又考糊了”。


后来,洋洋妈妈在微信里说:“孩子从小被我们保护得太好了,太单纯了,遇到一些事情容易看不开。我真的很后悔、很内疚,都是我没有教好孩子……”


母子两人面对问题的态度,一样悲观、自责、焦虑。当洋洋倒下之后,洋洋妈妈对未来的看法也相当悲观:“想到其他的孩子在学校奋笔疾书,而洋洋在家里虚度光阴,我真是心如刀绞”。


虽然她没有直接跟洋洋说过这些话,但是这种悲观的情绪弥漫在了整个家里,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过:“孩子不仅听你说的话,还会学习你背后的思考方式……悲观,像是一种心理传染病,正在席卷整个美国的家庭和校园。”


悲观,像是一种心理传染病,正在席卷整个美国的家庭和校园


在中国也是如此的。悲观不仅容易传染,而且是滋生抑郁症的第一温床。如果无法改变孩子悲观的生活态度,即使治好了孩子的抑郁症,也很容易复发。


实时抗击悲观的第一步:学会反驳悲观想法


面对考差这件事,13岁的洋洋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又考糊了。”这句话传达出来的第一个信息是内疚、自责。


自从洋洋转学过来之后,老师是最关心他的人,而洋洋觉得自己辜负了老师的教导和关心,对老师的温暖既渴望着、又不敢接受。他害怕老师失望后,会收回对自己的关心。


正是这种悲观的想法,使他无法接收到别人的关心,把自己锁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有效预防自己的孩子抑郁,首先要教孩子,怎样去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


(1)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悲观想法

平时可以带孩子做“ABC模式”的练习:


A指的是不好的事情,B指的是当事情发生后,不由自主浮现出来的想法,C指的是这个想法引发的后果。


具体做法是,和孩子玩这样一个游戏,如下图: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想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


把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列出来(不好的事A),然后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出多个可能出现的想法(B1、B2、B3……),最后识别出可能引发的情绪(C1、C2、C3……)。


通过这个小游戏,可以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C),不是直接由现实发生的不好的事(A)引发的;自己对这件事产生的想法(B),才是引发情绪的关键。


(2)反驳悲观的想法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对情绪有很大影响后,就可以带他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


比如孩子成绩下降了,这时他觉得:“我真笨,永远也学不好了”,开始有些厌学。

那么我们可以跟孩子谈谈对成绩下滑的看法:


  • “爸爸妈妈很理解你成绩下降,心里不开心,但是这是很正常的事。我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表现还不如你呢,哭了好几天鼻子。”(安抚孩子情绪,举自己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孩子成绩下降了,心里不开心,开始有些厌学


  • “后来意识到呀,我不是不能考好,而是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这几题,就是因为没有记牢知识点才丢分的。”(指出他的想法,并加以反驳。)


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孩子经常会把问题永久化,觉得“我就是怎么都学不好,不如不学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带他反驳自己的想法,让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问题,不是永久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反驳过程中,需要举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这几题,就是因为没有记牢知识点才丢分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你最棒”这种空话。我们需要找出证据,才能让孩子愿意相信自己的话。


(3)面对几种顽固的悲观想法,这样反驳最有效


有些悲观想法,反驳几次就不会再出现;但也有一些悲观想法,战斗力极强,需要长期的反驳才能扭转。

这种顽固的悲观想法,一般带有这三个特点:“永久化、普遍化、个人化”。


要特别警惕带有这三个特点的悲观想法,让孩子自己学会有效反驳。


1、“永久化”,就是上文这种“我真笨,我就是怎么都学不好了!”容易把一次受挫的原因,归结到智商、性格这种很难改变的因素上,就好像永远也没有办法改变。

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带孩子找到真正导致他失败的原因,让他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


2、“普遍化”,指的是把受挫的原因,归结成一些很容易推广的想法上。比如和好朋友闹别扭了,有的孩子会想“所有人都不喜欢我了”。

实际上他只是跟自己的好朋友闹了别扭,但是却把这种悲伤的情绪,推广到“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我了”。如果他总是这么想的话,那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受挫。


孩子跟自己的好朋友闹了别扭,却常常觉得“大家都不会喜欢我了”


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时,带他反驳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我和小明闹别扭了,可能小明不喜欢我了,但爸爸妈妈、其他朋友还很喜欢我。”


3、“个人化”,指的是孩子有时候分不清,那些不好的事,到底是自己的错误导致的,还是因为别人的原因导致的。

比如父母吵架,有些孩子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肯定是因为自己不乖,父母才会生气。他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


当我们觉察到,孩子容易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时,需要去教孩子分辨:这个后果到底是由自己的错误导致的,还是由别人的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由自己导致的,那么主动承担错误;如果是由别人导致的,那么我们也不能随意责怪自己,应该更爱护自己。


如果孩子通过一阶段的练习,能够熟练识别自己的悲观想法,并成功反驳,那么我们就可以慢慢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增强掌控感。


实时抗击悲观的第二步:增强掌控感


为什么要增强孩子的掌控感?先来看看孩子的悲观想法背后的心理:


(1)悲观想法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


同样是“老师,对不起,我又考糊了”这句话,第一层含义是自责,而第二层则是深深的无助。明明自己很努力,挣扎着想学好,却又做不到的无力感。


所以,长期悲观的背后,隐藏的是“习得性无助”。对于“习得性无助”,很多人已经不陌生了:

它指的是当我们反复遭受挫折、反复遭到惩罚后,形成的一种放弃反抗、听天由命的态度。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好像自己再怎么反抗,都没有用。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无力感,是因为生活长期脱离了自己的掌控,自己完全被生活拖着往前走。而通过增强掌控感,能有效预防“习得性无助”。


所以,如果我们要预防孩子抑郁,要做的第二点,就是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预防孩子抑郁,要做的第二点,就是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其实,刚才我们带孩子做的、那些“反驳悲观想法”的练习,就是在增强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掌控感

除了增强对自己情绪的掌控之外,孩子还需要增强对人际关系的掌控。


(2)挫折的社交生活,可能成为抑郁的源头


研究标明,挫折的社交生活,是抑郁的主要源头之一。


一个能够抵御抑郁风险的孩子,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技能:

  • 有意识去维护友谊,愿意与别人合作,信任别人,也知道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


  • 懂得如何面对冲突,如果是自己的错,勇于承担;如果是他人的错,则不轻易认错;


  • 尊重别人的想法,也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能够抵御抑郁风险的孩子,愿意与别人合作


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技能的话,那么新的社交生活,就有可能成为导致孩子抑郁的源头。


洋洋就是如此,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系列的变化:陌生的城市、空荡荡的家、不熟悉的邻居、新的老师和同学、突然增大的竞争压力、永远写不完的作业……一件一件堆积在洋洋的心头,最后压垮了孩子。


(3)如何增强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掌控感

要适应新的社交生活,孩子不仅要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还需要掌握一些社交技能。


孩子的社交技能的培养,因为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展开,但是网上有许多这一类的文章,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从“维护友谊、面对冲突、表达自己”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


我想罗嗦几句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谨记几点:

  • 自己学会乐观,是最好的教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不停地观察父母,很容易把父母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而且,孩子的模仿重点一般在父母的行为上,而不是在父母说的话上。孩子容易照你的行为方式做,不容易照你说的去做。


乐观的父母,是孩子抵御抑郁的最大保障


所以,想要培养一个自带抵御抑郁气场的、乐观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乐观的父母。我们自己就要熟练地反驳悲观情绪,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掌控力。


  • 让孩子独立完成这些练习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他就一步一步离开我们,走向社会,我们不可能护他一世。而让孩子自己掌握这些技能,就是对孩子最周全、最好的保护。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参与量不要很大,尽量让孩子自己来想明白自己来完成。


  • 孩子完成了就是最大的成长,不苛责完美


还有一点需要小心的就是,我们懂得的知识,孩子未必懂。


所以我们尽量要保持“空杯心态”,看到孩子掌握了什么,成长了哪些,而不是急吼吼教导孩子:“这样会更好。”


如果带着成人苛刻的眼光,去看到孩子的成果,那就没有什么进步可言了。


总结:

现在抑郁症正在往“低龄化”发展,目前抑郁症最高发的人群,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尤其是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更是容易受到抑郁的侵蚀。所以,家里有青春期的子女的父母们,需要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了。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防治孩子抑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营造积极的环境,包括改变自己:为孩子培养一个乐观父母;
  • 陪孩子识别并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尤其要注意悲观情绪的“永久化、普遍化、个人化”;
  •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增强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掌控感;
  • 最后是,在整个过程中,控制住自己想替孩子完成的冲动,陪在一旁支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我是热爱生活、热爱心理学的幸福发芽,深耕心理领域,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欢乐和烦恼,我会做你最温暖的陪伴。

本文由幸福发芽原创,欢迎关注,和我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00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