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顺宗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发现罕见皇家“三出阙楼”

唐顺宗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发现罕见皇家“三出阙楼”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刚刚发布了一项考古成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发掘,考古人员在唐顺宗丰陵陵园西乳阙遗址,发现了一处代表皇家礼仪的保存完整的夯土建筑,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条砖包砌,台基四周有砖铺散水。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三出阙结构”。唐代建筑保存至今的非常稀少,尤其是代表皇家礼仪的“三出阙”建筑。此次发现可以说为中国建筑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丰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北侧的金瓮山之阳,是唐代第十位皇帝李诵的陵墓。

作为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对丰陵陵园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陵园整体上略呈近方形,南北长1230~1307米,东西宽1020~1455米。两乳阙东西相距128米,地面以下部分保存尚好。下宫平面呈长方形,除西面墙址破坏无存外,其余三面墙址保存较好。其南北长约290米,现东西宽约233米。在下宫南门外的台地上发现建筑基址1处。


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陵园的西乳阙遗址和下宫南侧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还对陵园石刻进行了调查和清理。


西乳阙遗址位于南神道石柱以南690米处,整体为夯土结构,其南侧被生产路破坏,北侧大部保存完好,残存高度1.25~1.75米。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条砖包砌,台基四周有砖铺散水。夯土台基东西长22米,南北残宽11.8米。其上阙体为三出阙结构,东西长21.5,残宽11.2~9.2米。夯土台基周围包砖厚约0.45米,砖铺散水宽约0.78米。

下宫南侧建筑遗址位于下宫南门外50米处,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门屋结构,其东西长12.9、南北残宽8.6米。目前清理出门道、踩踏面、柱础、墙址等建筑结构,部分墙体保存有白灰墙面,上有红色线条。基址周围有砖铺散水,宽约0.75~0.9米。

在西乳阙及下宫南侧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莲花瓦当、鸱吻、条砖、方砖等,还有一些陶器及瓷器残片。

陵园石刻原存3件,即南门神道石柱1件,西门和北门石狮各1件。新发现神道石柱1件、翼马2件、石马和牵马人各3件。石马及牵马人均残损严重。值得一提的是,神道西侧的翼马保存完好,雕刻精致,是难得一见的石刻珍品。

丰陵西乳阙是继乾陵、顺陵以来发掘的第三处乳阙遗址。乾陵、丰陵乳阙遗址的三出阙结构与顺陵乳阙的近长方形结构,显示了帝陵与号墓为陵之间显著的等级差异。下宫南侧建筑是第一次在唐陵陵园发现的此类建筑,与下宫南门之间有道路相通。其性质及其与下宫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丰陵遗址的发掘,搞清了陵园西乳阙、下宫南侧建筑的形制结构,了解到现存陵园石刻的具体数量和保存现状,为研究唐代陵墓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也为丰陵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唐帝陵整体申遗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

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2月11日),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陕视新闻记者:赵景辉 陈大威 周煜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02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