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外来文化传入,顺治康熙重用西洋传教士,为何雍正容不下他们?

外来文化传入,顺治康熙重用西洋传教士,为何雍正容不下他们?

在清朝早期的时候,社会并没有十分封闭,一些外来文化经常会传入中国;顺治皇帝还非常信任西洋传教士;康熙也效仿父亲重用钦天监,对当朝的西洋传教士很尊敬;可是到了雍正朝,皇帝对洋人的态度却产生了极大反转,根本容不下他们,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清朝刚入关的那几年,朝中有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天主教传教士,名叫汤若望;顺治皇帝对他非常尊敬甚至依赖,亲切地叫他“汤玛法”,“玛法”是满语,意思是“尊敬的老爷爷”;汤若望在朝中担任“钦天监”一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以及制定历法,同时还将西方先进的科学带进皇宫;

​顺治对这些新奇的东西十分感兴趣;而康熙对西洋文化的兴趣一点不比父亲少;他不仅教授皇子们学习弹钢琴,还运用西方经纬知识绘制中国地图;在康熙朝中,同样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西洋传教士——南怀仁,他也是天主教徒,是汤若望的学生。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态;清朝前期,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洋文化传入中国,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获得了各个帝王的肯定;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8),南怀仁因病去世,康熙皇帝痛心疾首,特颁上谕高度评价他:“奉职勤劳,恪恭匪懈,秉心质朴,终始不渝;”但其实在这些表面现象下,清朝皇帝的真实想法却不仅如此;据《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中讲述,法国传教士白晋曾说:“虽说康熙是个政治家, 但他如果对天主教和儒教的一致性稍有疑虑, 就决不会允许天主教的存在” ,这又是为什么呢?

​几千年以来,经过不断发展、不断交流融合,我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礼仪规范的华夏文明;虽然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皇位永固的精神支柱;所以,清朝的皇帝们只对西方科学技术、一些新奇的东西感兴趣,不包括西方人的思想和信仰;如果哪个洋人跟他宣传“天主教”等西方教会,那肯定会被治罪;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现象:清朝在不同时期对西洋传教士政策时禁时容、时紧时宽;顺治和康熙之所以能够宽容天主教,并且重用其传教士,是因为他们觉得天主教徒带来的西洋科技有用。

​到了雍正朝,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更加困难,除了其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越发明显之外,天主教对皇权的威胁也暴露出来;天主教的首领称之为“教皇”,而我国古代一直以来信奉的权威就是天人合一的皇帝以及不可挑战的君主集权;在感觉到来自天主教皇的威胁之后,雍正道:“四海之内唯天与共, 一国之中, 宁有二主耶?” 他不仅下令西洋人严禁在华传教,还将传教士驱逐到澳门一隅。

​清朝时期天主教徒在华生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统治者“唯我独尊”的心态,他们相信皇权至高无上,自己受命于天;早期的时候皇帝对天主教宽容,只是因为它对自己的统治有帮助;一旦皇权受到威胁,他们展现出来的马上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参考资料:《清史稿》《洋教士看中国朝廷》《儒家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406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