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叮当派
叮当派,专注5-12岁儿童语文学习的趣味精读导师与时间管理教练;持续推送教育热点、时间管理技巧、高效能语文学习方法等丰富内容,与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欢迎转发、收藏本文~
前不久,黄磊晒出了女儿黄多多在家做美食的画面。
画面中的多多在专心致志的做烘焙,看起来十分的像爸爸。
而在这之前,多多专心致志地读书也一度上了热搜。
无论是在窗台边,
还是睡觉前,
甚至是飞机上,
多么有文艺范儿的进步女青年!
这是多少人曾经梦想的状态:在俯瞰城市的落地窗前,心无旁骛地读一本书。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没有杂念地读书已是一种奢侈,而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在空闲时能够安静地读书,让很多网友点赞。
多多能这么专心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让不少父母很是羡慕!
为什么呢?
叮当就收到一些家长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不专心、好动、走神发呆、粗心马虎、自控力差、拖沓磨蹭、一心多用、学习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闺蜜小兰就是其中一位头疼的家长....
前几天见到她,她立刻长吁短叹,直说生养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
原来问题出现在小兰的女儿身上。闺蜜的女儿今年7岁,这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她的班主任已经找了小兰两次,每次都是因为女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作业也错了很多。
小兰十分生气,想严厉训斥女儿,但是转念一想还是要问问原因,哪知小兰好声好气没有换来女儿的同等对待,不论小兰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就是不出声儿,没反应。
上课的时候还是依然故我,该走神儿还是走神儿,该不集中注意力还是不集中注意力,这下可让小兰犯愁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其实,小兰遇到的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家长一定也遇到过,孩子“专注力”不足,上课开小差,不知道在想什么,这是老师们最经常向家长们说的关于孩子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哪些行为表示孩子专注力缺失?
实际上,这就是“专注力差”的表现
遇到孩子这种情况,妈妈有时候会焦虑。
注意力这么容易分散,在学习上岂不是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想要学习好,拥有专注力是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几分钟,即使想吸收一堂课的知识也做不到。
甚至还会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吃饭的时候一会儿想看电视,一会儿想上厕所,吃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真是急死父母了!
父母们为了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想了不少办法。
但由于对专注力的理解不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走入了误区,因而收效甚微。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专注力呢?
当然,孩子的专注力也不是任其发展就可以形成的。要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更专注地去玩,父母必须做好这三点:
1. 改善环境
孩子很容易被各种有趣的东西和事情分心,所以我们必须改善孩子的环境,让孩子能够更专心地去玩。
父母首先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充足,并且没有处在饿了的状态,因为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而停止专注。
如果孩子面前的玩具过多,孩子当然会开始对不同的玩具同时产生兴趣。其实,父母可以在每次玩耍时只给孩子提供有限的玩具。这些玩具最好是与孩子的能力相符合的,否则孩子也很容易因为太困难而失去兴趣。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孩子一岁前,我们每次只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套玩具,等孩子不愿意玩了的时候收回去再提供另外一套。现在孩子较大了,我们也只在客厅提供三四套不同类型的玩具(比如积木、胶泥和拼图),每两个星期换某一套(比如把积木换成乐高,或者胶泥换成沙),这样做不仅仅帮助孩子的专注力,还有助于保持我们的孩子对以前的玩具的新鲜感(其实也减少了我们在玩具上的开支啦,哈哈!)。
2. 专心地陪孩子玩
三年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专家 Chen Yu 的团队做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在监视 36 个一岁左右的孩子与爸爸或妈妈的互动的同时,监视了这些孩子与爸爸或妈妈的眼球运动来分析专注力。
美国专家进行孩子专注力实验
这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连接:那些对孩子玩的玩具表现出感兴趣的家长的孩子,比那些很快就走神了的家长的孩子们多出了大约一倍的专注时间。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就应该放下手机,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玩耍。
3. 减少干预
Chen Yu 的新团队在今年再次发布了另一篇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人员这次研究的是家长与一岁左右的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研究人员让家长跟孩子像平时那样互动,但是没有具体给出怎么去互动。结果这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了前面的一点,并且发现了两种类型的互动:「家长主导」和「孩子主导」。
美国专家进行孩子专注力实验
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家长真的努力过头了。那些家长正在试图去炫耀他们的育儿技巧,为他们的孩子拿着玩具,并且告诉孩子玩具的名字。但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眼睛已经徘徊在天花板上或者父母的肩膀上——孩子们根本没有专注在玩具中。
最成功地维持着孩子的专注力的家长是那些「孩子主导」的人。他们会等待孩子自己对玩具产生兴趣,然后再鼓励孩子玩耍。这些家长根本不需要让孩子重新专注在玩具上,因为孩子一直保持着专注力。
所以,父母应该不插手,让孩子自主地对游戏或玩具感兴趣,并尽可能地不要在玩的过程中打断孩子(即使我们非常想鼓励一下孩子,或教孩子某些额外知识)。如果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向父母寻求帮助,那时候父母才可以尝试鼓励或帮助孩子。
您觉得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