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是康熙元年(1662)开始铸造的。当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顺治皇帝驾崩,8岁的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只保留户部宝泉局和江南省江宁局铸“康熙通宝”制钱,其余各局停铸。康熙六年(1667),14岁的康熙皇帝开始“躬亲大政”,他智擒鳌拜,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干出了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609,康熙满汉漳浙
康熙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惩治贪污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好转,国库充裕,整个国家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自此发端。设置钱局,开铸钱币,是国家的金融大事。清代设局铸钱,系由户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代表朝廷设置,铸币机构常设在国都、省会所在地,所需原料均从外地运入。
康熙通宝罗汉钱
从康熙六年(1667)开始,各省恢复铸行康熙通宝,此后又相继停铸。
康熙通宝 满汉临宽边小满文(少见*直边)
康熙钱时铸时停的原因是缺铜,铜产量不足是由清初禁止采矿造成的。这个禁令一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才开禁。
清-康熙通宝 背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因铜料短缺,原定千文一两的钱银比价发生波动,康熙钱由此变得小而轻。康熙四十一年(1702)才恢复以前的制钱标准,所铸的制钱圆大规整。据史书记载,这是因为康熙皇帝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等官员经办铜料,缺铜的情况大为改观。
康熙通宝满汉福
所以,康熙通宝钱有大小两种,重量也有变化。起初每文重一钱四分,康二十三年(1684)减为一钱。四十一年(1702)时又改回钱四分,并规定每千文兑银一两。同时推出一种轻钱,每文重七分,千文兑银七钱。
公博82分清康熙通宝满汉福小福
促使铜钱重量不断变化的原因:要维持一千个铜钱兑换一两白银的规定。此规定创于元朝,经明朝,在民间已成习惯,到了清初时,因为每年白银输入量增加,银价下降,同时铜产量渐减,而铜价不断上涨,钱价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钱价上涨而相对减少,购买力同时下降,生活成为问题。政府也因为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钱价,使老百姓的购买力提高,解决生活问题,使社会稳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