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看各类演出和电视节目,对“主持人”这个角色总是印象深刻。
他们或穿针引线,将一个个节目以恰当好处的方式串联起来;
或针砭时弊,带领嘉宾讨论时事热点侃侃而谈;
或争分夺秒,端坐摄像机前,将大大小小各类新闻事件以简要明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要当好一个主持人,可不简单。
形象气质要俱佳,或者要有观众辨识度,说通俗点,就是有观众缘;要举止大方,仪态端庄;
要口齿伶俐,吐字清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底线要求,什么山东话四川话粤语其他各类小语种要是都会一点,才配在主持界“称王”;
要现场反应速度快,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要学识渊博,肚子里有货,脑子里有料,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成为主持界“名嘴”的难度可能也不比西天取经少多少,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怎能站在王者之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主持人这个行当来说,亦是如此。
一个主持人的功力如果我们还不好评判的话,那把一堆主持人凑在一起,让他们同台竞技,就能明显看出孰高孰低了。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更是优中取优,把一波经过层层选拔的主持人汇聚在一起,用严酷的淘汰赛制决出优胜者,真“金字塔顶端的决战”。
从主持人到点评嘉宾到专业评审,几乎代表着中国主持界的最高水准。
而参加比赛的选手,大多也都来头不小,他们有的已是地方台的“中流砥柱”,有的积攒了十年的出境采访经验,和场内的评委都有不少合作,有的在网络上人气高居,吸引了一大波的关注度……
要说这个主持人大赛是“神仙打架”,一点也不夸张。
全国60强的选手按照新闻类和文艺类被分成两大组,进行现场角逐。
每一期12位选手,6位新闻类,6位文艺类,只有一半的选手能晋级到下一个赛段。
规则简单直接,不会有什么复活卡,不会有导师“捞人”环节,行就晋级,不行就止步赛场,完全没有给选手任何的“容错”空间。
现场情绪控制不到位,舞台上的仪态不够好,即兴发挥偏题等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让选手告别这个舞台。
残酷吗?
残酷。
现实吗?
也很现实。
遗憾吗?
看到一些我很欣赏的选手没能晋升的时候我也非常不舍,觉得他们的实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走得更远,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但是,很多时候不会有“下一次机会”。
尤其是现场直播的节目,主持人的一个小失误可能就会酿成一场“舞台事故”,观众不会给你机会让你重来一次。
这种“only once”的赛制设置,也让镜头前的观众看得分外紧张和刺激。
说回节目。
主持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撒贝宁”,江湖人称“小撒”,记住,撒字读三声哦,读错是要扣钱的哦~
撒贝宁还是2000年第三届CCTV电视节目支持人大赛的金奖,以前没觉得这个金奖有多厉害,这次看了节目,不禁要对非科班出身的撒贝宁竖个大拇指了。
能成为全国60强选手已经是超乎寻常的优秀了,更别说能从神仙群架中突围,成为唯一的王者。
点评嘉宾是董卿和康辉,央视大型节目的御用主持人,任何一个人单独都可以撑起一档王牌节目,坐在这里给选手们点评,由此可见节目组对比赛的重视。
十七位专业评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央视主持人:
有专业的新闻学、传播学教授,学院派意见领袖:
还有央视节目制作人,幕后工作者,真正的“掌舵人”:
从多个维度,给选手最专业的建议。
第一期最先出场的姚轶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主持人,从2010年工作至今,已有9年的从业经历。
他的台风稳健,一眼就能让观众看出来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
如果说3分钟的自我展示环节,还只是让观众由衷赞叹的话,那90秒的即兴展示环节,则是让观众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
个人展示结束后,不容停留,立马进入下一环节,现场抽题,然后根据要求当场“作答”。
很多时候我们题目都还没看完,选手就已经在舞台上正式开始“答题”。
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读完题目,构思,组织语言,然后就当是正式主持一样,用90秒的时间,去把一个事件讲清楚。
这主持难度比直播还高,至少直播你还能事先准备,知道是什么内容,能做到不慌不忙,只要现场不出错就可以了、
但是即兴发挥却完全是0准备,“你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只能迎难而上”。
我们一般人,照着稿子读,第一遍都不一定能有他们那么顺畅,更别说是自己组织语言了。
所以每次看完选手们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播报新闻或是阐述话题,心里都佩服不已。
如果是我站在那个位置,估计看到题目的那一刻就懵了,然后耳边响起“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的BGM……
作为第一个上场的选手,姚轶滨获得了康辉的好评,说他给后面的选手带来了压力,坐在选手席的他的“竞争对手”也忍不住对他赞赏有加:非常好。
然而,董卿还是给他挑出了一些“小毛病”:关键词句不够突出。
高手过招的舞台,我们吃瓜群众只能练练点头再献上膝盖了。
文艺组第一位出场的选手是尹颂。
颜值不是一般的高,尤其是站在撒贝宁身边的时候,优势过于明显(误)。
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是井冈山分会场的主持人。
当过春晚的主持人,这在职业履历上都是可以吹一辈子的事了,但还是要在这个舞台上,接受众多前辈的“检阅”,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文艺组的题目都围绕家乡展开,家乡的歌声、颜色、思念等等。
尹颂以《乡愁》作为引子,讲思念之情从游子思乡拔高到了家国情怀,最后以“为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但21年没有回家”的人作为落点,让思念这个很私人化的主题变得宏大了起来。
我又看得在心里拍手叫好,然而董卿老师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足:
选手的表现已经足够惊艳了,评委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
以至于到了后来,看完选手的讲述之后,就等着看评委点评,看他们还能“从鸡蛋里找出什么骨头”来。
邹韵,第一期节目表现最为突出的选手,已经有10年的出境记者工作经验。
90秒即兴展示里,她抽到的题目是一件关于“让座”的小事,她把老年人拒绝让座和年轻人主动让座的行为形容成“情分和本分的相互交融”,提炼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五千年风霜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高贵的大智慧的复杂的精神”。
如果只分析让座这件小事,则显得格局过于狭小,邹韵从小事说起,落点到中华民族精神,这不仅体现了她的职业素养的体现,更体现了她的人文素养。
点评邹韵的是另一位为中国发声的主持人:刘欣,前段时间因为和美国女主播就“中美贸易战”问题约辩而备受关注。
看到最后,最期待的就是评委点评环节,因为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视角,能让我们跳出自己的局限去看待选手们的舞台表现。
比如,董卿点评付琰《家乡的歌声》:
康辉点评关于“敬礼老人”新闻事件的评述:
董卿点评孙鹏飞“家乡的骄傲”:
康辉点评“变脸女孩”事件的评述:
康辉也真是一位“耿直boy”。
除了从业经历丰富的主持人,这个舞台上还有一些“业余选手”,比如IT从业人员龚凡,但是凭着实力力压其他各位专业主持人,成为了文艺组的第一。
无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还是纯粹地抱着膜拜大神的心态,央视主持人大赛都是一档值得推荐的节目,毕竟“神仙打架”的场面不多见~
除了看神仙打架,还能看小撒和康辉花式互怼,看董卿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的点评,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68292.html